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教材删除"书中自有颜如玉" 还国学以真实有多难(2)

阅读:33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0/19 19:10:21
分享到:

省实验小学副校长、湖北名师蒋卉介绍,该校在新编辑的校本教材中,也对国学经典中有争议的句子,如体现惟师思想的,进行了舍弃,现在要求学生要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而不是盲目服老师。

专家批判部分作品是道德利令

湖北大学教授、评论家刘川鄂认为,《三字经》、《论语》等国学作品,是在农耕时代留下来的作品,其中有些内容是道德利令,是在一种不平等的身份和心态中进行的,它与现代意义上的人道关怀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利于现代个体人格、公民意识的培养。学生应该辨证性地读中外经典。刘川鄂说,应先做具体分析,分清糟粕与精华,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古为今用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你觉得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会吃亏的。

也有人表示不能因噎废食

经典是否一定要去其糟粕,才能让学生阅读?一些校长、老师却对其表示质疑。

武昌积玉桥学校要求小学毕业生,必须能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校长祝正州认为,这些经典就应该通篇诵读,学习不能因噎废食,阅读经典,是为了学习进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湖北名师、武汉中学特级教师萧兴国说,若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学生将无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

部分网友更指不少经典被断章取义,造成对全社会的误导。一句以德报怨,我们误解了那么多年!直到进了大学,我才知道孔子说的其实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管古人观点是对是错,我们至少应该有了解原话和原著的权利吧?一位网友说,正是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孔老夫子被扭曲成了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还有网友无奈感叹,近年来孩子们的阅读禁区似乎越来越多,鲁迅无奈地走了,朱自清的《背影》也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地平线。现在轮到王应麟抱着他的《三字经》简,一脸忧郁……”

     来源:西部网(西安)  编辑:ron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