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少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这方面会出台哪些举措?
刘利民:合理配制教师资源,启动统一城(镇)乡的教师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这个政策正在扩大试点。我们要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的时候,高级教师岗位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另一个是要提高待遇,实施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有些地方,青年教师下村去,他们村里的一个没有大学毕业的劳动力出去打工都比他挣钱多,这个待遇很难留得住人。今年国家实际上已对在连片困难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实行了工资倾斜政策,设立了专项的资金给予生活补助。上个月,我们已经把今年的这笔钱拨下去了。我想明年会有更多的地方启动这项政策,让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
记者:不少人认为“择校就是择师资”。从这个角度看,如何落实“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
刘利民:大家都说“择校择什么呀?择老师,择校长”。实际上就是这样。所以,教师不流动、校长不流动,就会形成一个重点校。
我一直在强调好的校长、教师可以流动一些,带动普通校的提升。这不是“削峰填谷”,是“造峰填谷”或者叫“保峰填谷”。也就是说,好的学校不能由于这些教师和校长走了而降低水平;差的薄弱校可以通过教师和校长流动,提升品质。此外还要对农村学校在职称上给予倾斜。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改革教师职业的从属。要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交流意见和配套工作措施。力争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的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制,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县管校用”这种义务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把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这样就为校长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