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挑战
探索·前景
继承创新黄冈八字诀
学生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成效初显
完全照搬黄冈教学法行不通,另起炉灶也不可能。徐超意识到必须变革,但继承和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
知道北京黄冈中学教学上遇到困难,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来校深入调研,一起分析、探讨;区教工委、区教委负责人更是会上议、当面谈,共议对策。
共识逐渐形成:吃透北京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喜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那些日子,徐超坚持每周听课,还亲自走上讲台。学校也要求老师要注意观察,利用北京孩子“求新、求异、求表现、求帮助”的特点,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一方面,针对多数学生没有预习习惯,学校安排了雷打不动的早读,培养他们养成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同时鉴于不少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段时期学校还适当降低了教学标高。
徐超说,黄冈教学虽然“严谨规范”,但生动活泼不足,不符合北京学生希望“课堂互动”、“动态生成”的学习偏好。“我讲你听”单向传授,教学效果不好。
基于这种判断和认识,学校在湖北黄冈教学八字诀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堂“交流互动”环节,要求老师讲课时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问题,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八字诀变成了十二字诀,即“先学后教、交流互动、精讲拓展。”
老师们反映,“交流互动”适合北京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一些学生上课不再瞌睡,开始变得爱学。
十二字诀执行了一年多,徐超发现教学环节还是不够完善“生成性强化不够”,课堂交流互动的结论需要强化和运用,须随堂及时“练习”,否则容易被学生很快忘掉。
于是,教学中又加入了“及时反馈”环节,十二字诀变成了十六字诀,既“先学后教、交流互动、精讲拓展、及时反馈”。这16个字,对湖北黄冈教学模式既是继承,更是创新。
从黄冈八字诀到北京十六字诀,徐超他们探索了两年。其间,老师们也都经历了一个不适应过程,他们自己实现了教学转型,也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尽快转变。
龚霞玲老师刚来时讲得多、讲得深,一些同学听不懂,跟不上。现在她实行分层教学,课上与学生充分互动,课下面对面指导。龚老师由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学生说,“听龚老师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
语文教师周本权告诉记者,现在上课与黄冈有很大的不同,一节课最多讲20分钟,不搞一堂灌,多设计几个好问题,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结论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
融洽的师生关系,加上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一些曾经“顽劣”的孩子也有了积极变化。
在梁占英看来,黄冈青年教师潘晓华和其他几位进京教师比,职称最低、教龄最短,但他适应得最快。在很多同学眼里,潘老师“幽默”、“教法方法灵活”,与大家“亦师亦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去年他带的学生梁子硕,在“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荣获了初二年级组一等奖,在北京地区,其他一等奖获得者均来自老牌名校。
学校注重兴趣拓展。短短两年间,这所新办校在全国及市、区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已达100多人次。
让老师们欣慰的是,当初差强人意的“黄冈一期”,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几年在全区统测中成绩上升幅度明显。
去年6月的一次调查问卷显示,原本充满疑虑的家长,对校风、班风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83%和92.5%,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3.5%和7.9%。
除做好教育教学外,黄冈名师还承担了教师培训任务,与北京青年教师结对子,师徒教学相长,形成了取长补短、团结互助的良好教研氛围。
“北京黄冈”逐渐在社会上有了一些口碑,学校网站的浏览量,建校时全年才一万多次,现在每个月点击量都在万次以上。
当初担心失去生源,徐超“揪住”家长不放,开咨询会,反复讲办学理念谈办学思路,为的是打消他们的顾虑。去年,“黄冈”招生,自主招生计划80多人,结果报名的来了七八百人。
“黄冈”办学实践同样引来业内不少关注。事实上,朝阳区近年引进名校办学并非这一所,而是7所,其中4所来自外省。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合作办学具有积极意义,远距离跨省合作,名校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生源不同如何因材施教,名师如何发挥传帮带作用等,都有待深入探索,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对北京黄冈中学来说,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的办学模式,又不失名校特色,还有不少课题待解。再有一个学期,“黄冈一期”126个学生就将毕业,那时,才是真正检验3年办学成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