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15种方式“小升初”的义务教育呈现病态(2)

阅读:26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0/12 18:33:34
分享到:

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教育部门禁止择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并未停止。比如,户口空挂(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有的家长找关系落户);学生把学籍挂在生源所在地学校,然后到好学校借读;再比如,公办学校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举办校中校、校外校,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等等。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更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我们现在谈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大多停留在补充硬件设施的阶段。如果说硬件设施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与学校教育氛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少数名校。

而且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到处挖师资。造成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由于校际差异,优质师资难以向薄弱学校倾斜,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

对此,学校有私心,但政府决不能有私心。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要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即使给择校费戴上商业贿赂紧箍咒,教育部门再三强调择校费不合法,权力与金钱仍会架空择校禁令。

说到这里,我想起两则可供借鉴的案例:一则是日本的: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设施不相上下,学校间教师经常流动,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家长根本不用为择学操心。另一则是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铜陵奇迹。如果孩子在家门口有好学校上,又有谁去花钱、找关系择校呢?对照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现实,各地政府与教育部门该做些什么呢? (叶祝颐)

     来源:人民网(北京)  编辑:ron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