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名校的省际机会差异显著
“我们河南今年有85.5万考生,考入名校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小陈感叹。高校在各省的录取名额以及考生入学机会的巨大差异,也一直是社会热议的焦点问题。
在我国,全国招生的高校在各省都有大致固定的招生名额。由于各省教育水平、考生人数、录取名额不同,考生客观上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提出了各省“入学机会指数”这一概念,来测量和比较同一高校在不同省份招生录取上的差异。入学机会指数的计算公式是:各省入学机会指数=招生比例/考生比例。
经过计算,北京市2007~2010四年的入学机会指数平均为15。97,排在第二位的天津市就落到了3。42。入学机会指数最低的广东省和河南省均为0。45,是北京的1/35。这意味一名北京考生和一名河南考生,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北京考生进入清华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35倍。
这几年北京生源减少导致招生计划数有所下降,但入学机会指数却从2007年的14。61升至2010年的18。81,表明每名北京考生考入清华的机会反而增加了。这种高校招生的“本地倾向”并不鲜见。北京大学2010年校本部与医学院3280个招生名额中,北京市的录取计划为635人,占19。36%。西安交大每年在陕西的招生数更占到招生总数的30%左右。
入学机会指数可以反映出考生进入某大学机会的大小。指数大于1的省市,说明考生进入该高校的机会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被称为“超代表考区”,该区考生是高考机会的受益者;指数等于1的被称为“正常代表考区”;而指数小于1的省市则被称为“欠代表考区”,这里的考生可以视为高考机会的受损者。
通过对清华大学2007~2010年招生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除北京外,成为“超代表考区”的还包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青海、宁夏、海南等九个考区。
属于“正常代表考区”的有山西、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西藏、陕西、重庆八个考区。
属于“欠代表考区”的有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十三个考区。
入学机会指数可以和各省录取分数线结合起来分析:
分数线与机会指数都比较高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内蒙古、陕西;
分数线低而机会指数较高的省份有北京、青海、宁夏、西藏;
分数线高而机会指数低的省份有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广东、安徽;
分数线和机会指数均低的省份有新疆、贵州、甘肃、云南、江西、四川。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招生中的省际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录取名额、机会指数及分数线上。这其中有历史因素,也受到地区经济、教育水平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其实,教育公平存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公平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实质公平两个方面。在当前发展程度下,一味采用全国统一分数线的方式追求形式公平,也许并不符合实际,促进区域间经济、教育的均衡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教育是国之大计,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社会流动、增进社会公平。正如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所言:“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即只要是中国公民,只要努力向上,不论是偏远地区农民的子女还是城市居民的子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都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这也是我们这些清华新生进行这项研究的最终愿望。
(作者均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零字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