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互动初探

阅读:25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9/30 15:07:19
分享到: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教师中心主义,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师生之间更多体现的是知识的单向传递与接受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的教学观正在被广泛接受和实践。教育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影响课堂氛围、信息反馈、学生参与程度等,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现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所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反观现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互动质量不高,出现许多无效或低效的畸形互动,教学互动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等问题,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重视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互动评价标准的构建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不应是摆设或形式,不是为互动而互动,要讲究实效,追求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化。结合本人的教学体验,个人认为有效教学互动应该关注以下方面的评价。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新课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实现教学相长与和谐统一,但也不应忽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而是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行为。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其程度是促进有效教学互动的前提条件。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1)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2)教师是否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传授学习方法、经验与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3)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其成效。(4)教师是否平等地参与讨论,尊重和反馈不同学生的意见或观点。
2.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新课程认为学生是主动、发展的认识主体,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有效的教学互动本质上就在于能够通过激发并维持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有效教学互动中主体性的实现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评判:(1)学生参与互动的广度:主要看全体学生能否参与互动,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否都有收获。(2)学生参与互动的状态: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3)学生参与互动的形式;个体学习、小组合作与讨论等互动形式等的有机结合(4)。学生参与互动的效果: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体验与感悟。
3.课堂教学互动的情境设置。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合理的情境设置是促进有效互动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考虑如何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高潮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设置情境中互动有助于提升效果,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否则只会走向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化。情境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要求:(1)教学互动环境的创设体现“三维”目标,目标具体、指向明确。(2)教学互动的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3)互动中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梯度性,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三、确保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互动的策略
为了实践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师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最大限度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产生知识的分享、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实现师生人格、价值的平等,使课堂成为师生知识、情感交流互动的场所。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着力通过课堂主渠道与学生平等交往、互动,允许学生不同思维观点的存在,善于在互动中倾听学生的意见、要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理解、宽容和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质疑,乐于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争辩,真正获得展现自己的时空,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开发学生潜能,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明确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将学生看成发展中的独特个体,对学生开展学习引导,帮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自主实现教学目标,避免简单、单向的知识灌输。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载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蕴含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坚持师生、生生互动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序、持续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设定判断性、思维性、开放性等不同层次的互动活动,这在互动的开始启发与引导上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教师要防止这种互动的人为定型化,要在经历一段时间螺旋式上升的互动活动后,不断提升不同类型学生互动的水平与层次,预防出现教学互动成为“个别学生激情表演课堂”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互动应该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在互动中启发、引导,又要通过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以解决。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定位由注重教师知识讲授向学生发展的转变,还学习主导权于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实现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把握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善于创设情境,借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使师生互动围绕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在互动活动环节上,多采取合作学习与组际互动的方式,充分考虑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际交流的各种因素,加强对学生组织、研讨、形成结论全过程的调控,努力克服互动的形式化弊端,确保互动的有效性。
4.转变评价观念,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参与有效互动的评价机制。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树立全面、包容、激励的观念,建立科学的教学互动评价机制,发挥教学评价对推进有效教学互动的推动作用。
教师要实行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表现与学业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合理确定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表现在学业评价中所占比例。在评定学生教学互动表现时,首先要考查学生参与互动的活跃度,更要考查互动的质量与有效性,对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能力、价值观等有全面的覆盖。其次,教师要坚持包容的理念,结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现状,设立兼顾基本评价与个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再次,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原则,本着引导发展、促进成长的理念,积极发现和肯定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强化学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进一步诱发学生进取的动能与潜力。最后,要采取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即时评价、行为观察等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实现评价的主体和手段的多样化、多元化。
 
     来源:网络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