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字你能写对吗?
我们常说“门吉周”,事实上,“周”字内部不是“吉”,而是上“土”下“口”;“冒险”的“冒”,有99%以上的人把上面都写作“曰”;还有“子曰诗云”的“曰”,在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中,左上角不封口……
研习书法近30年的谢飞东和聂晖发现,我们常常不能把汉字写得准确,对于很多字的构成中深含的哲理,更一无所知。有一位校长曾对聂晖感叹道:“如今的老师只教孩子们怎样写、怎样读、怎样认,但不教汉字的起源演变,更不教其背后的文化,使学习汉字成为非常枯燥的事。”
由此,注重“字外之功”修炼的谢飞东与聂晖,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汉字的构造联系,开始重新发现汉字之美。经过10年努力,他们写就《读字》一书,对汉字的研究从“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读字》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构形要素出发,把汉字系统确定为240个字根。再按照与字根对应的事物对字根进行分类,形成5个大类24个中类120个小类。同时,再配以生动具体的大量文字字形图例,让读者对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生动直观的印象。其间,作者还将与汉字相关的汉文化相联系,穿插了若干生动的故事、经典诗词,以及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
起初,二人十分担心,在人们读书的热情已经大为减退的当下,《读字》这样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作品,是否能被读者接受?但结果让他们倍感意外,该书出版后仅两个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就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7个月后,加印的书又卖光。
不光研究汉字的书火了,连汉字书写类节目亦走红。“这在当下的中国,真是太需要了!”曾应邀为某汉字书写类栏目做培训的聂晖如是说。
对汉字的陌生就是其表象之一。当人们被“癞蛤蟆”、“尴尬”等我们熟悉的字词难住,不少人忧虑:许多成人的书写能力甚至不如中小学生。在聂晖看来,这是“用进废退”造成的:“成年人写字少,多是电脑录入打印,使用拼音打字的越来越多,所以不太常用的字就不太熟悉了,往往就只有一个大概印象、模糊印象。这种现象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今后会得到改进。”
汉字书写遇到的危机并不是如今才有,但汉字从书写在甲骨上到竹简丝织品纸张,直至今天的电子屏幕,传统书写方式被取代,的确影响着我们对汉字的熟悉度。
聂晖认为,这不仅仅是汉字层面的问题。“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西方的文字同样也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的文字还要好一点,因为我们有书法,可以保留汉字的字形、字貌,并且汉字是表义文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上让学生去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他们会喜欢上汉字,敬重古圣先贤的智慧。”聂晖相信,汉字所面对的危机,会“化危为机”的。
聂晖认为:“汉字是有生命的,但由于许多语文老师对汉字缺乏了解,以至于本来活生生的汉字被老师教死了,字里的智慧被深深地掩埋了,这是很悲哀的事,如同‘夜明珠塞了床脚’。应该从小学语言教育抓起,把本属于大众的文字还给大众。”(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