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
申请者众多,入读者无几
据南方日报报道,番禺今年的“积分入学”政策提供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吸引了6000多人咨询,1000多人最终提出报名申请。首批入读名单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仅占所提供名额数一成多。目前番禺教育局尚未公布第二批入读的名单。
积分换公办学校名额遇冷,已经不是头一次出现。去年7月,番禺区首次试行“外来工子女积分入读公校”政策,同样出现高比例的空置现象。
公办学校教学质量高,管理规范,又可免交学杂费,相比昂贵的民办学校,优势明显。长期以来,由于珠三角一带公办学校资源相对紧缺,外来工数量又非常多,占全区人口的半壁江山,入学需求十分庞大。僧多粥少之下,让自己的孩子入读公办学校,一直是广大外来工难以实现的梦想。
积分入学政策一番好意为何遭遇尴尬?据南方日报报道,去年与今年申请报名者所遇到的情况很相似,基本上都是被几个原因“卡”住。“超生”、未办暂住证、未办社保成为外来工子女无法入读公校的三大“拦路虎”。从今年第一批申请报名的情况来看,办理暂住证的积极性已经普遍提高,但“超生”、“未办社保”的问题仍十分严重,成为外来工适龄儿童失去入读公校机会的两大主要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番禺区,从去年开始,广东省内一些地方如东莞、珠海都开始试行“外来工子女凭积分读公办学校”政策,但一年多来,申请者众多,入读者却寥寥无几。
■ 争议
两为主?不现实
按照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实行“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目前广州市51万打工子弟,有六成在民办学校就读,而政府的财政资助严重不足。有学者指出,归根到底,“两为主”的政策并不现实,政府对民办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征表示,“两为主”的政策是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却问题重重。如果按照外来工子女人口数量兴建相应规模的公办学校,其建设用地以及资金是广州市政府难以筹措的,在实际执行上,往往也会遇到下级政府以及公办学校执行不积极的状况。比如有的公办学校明明有学位空缺,但仍然要设置考试和缴纳赞助费等不必要的门槛。因此,光靠公办学校来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实际上走不通。
袁征分析,最根本原因仍在于财政分担问题,当前我们的财税体制是“两税制”,中央财政拿走税收的大头,但教育的财政负担却要最基层的地方政府负担。如果教育经费采取国家统筹的方式,相信解决起来问题不会那么复杂。
私立办学不宜设过多门槛
因为民办学校办学存在多种乱象,政府因而对办学设置多项门槛。不过在袁征看来,目前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袁征认为,私立学校的办学权应该与外来工子女的入学权一样,都属于基本的公民权利。办学权属于公民“自由结社”的权利,除了满足政府规定的办学最低门槛,不应该再过多干涉。比如对外来工子弟学校,政府不应该实行审批,而只应该负责监管最基本的学生安全以及教学基本质量问题。
“就如同我个人开一个饭店一样,你不能因为周边已经有几家饭店,就不允许我再开。私立学校举办者自己会解决生源、生存问题,不需要父母式的监管。”他表示,如果放开对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的过高限制,相信供需矛盾就不会这么紧张。
对于民办非营利性的学校,西方通行的做法是在税收减免上给予许多优惠,并且会得到许多社会募捐,而国内大部分外来工子弟学校是以营利为动机。袁征表示,如果有充分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捐助,相信会好很多。
“必须承认广州市政府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比如兴建学校以及外来工子女积分入学等。”袁征表示,但最重要的财政分担问题,并不是一个当地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
■ 专家视角
积分入学门槛设置太高
对于积分入学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肖黎明认为,目前的问题仍在于门槛设置太高,暂住证、纳税、计划生育并非教育部门管辖范围,在学龄儿童入学时却成相关部门管理外来人口的工具,这十分不公平,实际上,打工人群流动性强,光暂住证与社保就能将低收入外来工排除在外。
“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本应当尽一切努力满足,而不是把积分入学当作给外来工子女的奖励。即使有些家庭子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那也是其父母问题,不能因此而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肖黎明认为,他认为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放开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并在人均支出上给予实际的资金支持。
外来工子女入学不仅仅是学位问题,不少外来工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择校需求。肖黎明认为,这与当前的中小学等级制度有关,公立学校的等级制度使家长追逐重点学校和优质学校,是人为制造稀缺性。僵化的学籍制度除了给管理者一定的方便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实质的意义,应当尽快予以废除或者简化。
他提议,应当允许适龄儿童青少年在家接受义务教育,只要儿童青少年能够通过由符合资质的社会教育学术机构组织的水平考试,国家就应当承认其水平,并为其颁发相应的义务教育证书,也可以解决一些外来人口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