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所谓的“超级中学”异军突起,引起社会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促进公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重视按教育规律办事,必须合理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必须尽快消除“超级学校”、“超大班额”现象。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基层办学者,还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将“规律办学”放在重要位置:不是为了打造政绩工程、金字招牌,而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快乐发展、均衡发展;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落实公平公正,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不是为了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而是在“小而美”中完成教育熏陶、感染。
正因为这样,中外学者对巨型学校、超级中学,越来越有抵触情绪,而对 “小而美”的学校情有独钟,比如在美国,关于中小学规模的研究表明,“小的就是好的”理论已成主流,美国学者萨乔万尼认为小型学校比巨型学校更有效率。小型学校,学生学得更多,纪律问题更少,领导更起作用,教师更有职业责任感,师生更易于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也更易结成共同体。我国有研究者对学校规模也给予了关注和探讨。学者刘宝超认为,小学以每校 18—24个班,每班40—45人,全校共720—810人为宜;中学以每校24—30个班,每班40—50人,全校共1350—1500人为宜。学者马晓强认为,将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平均控制在1400人左右较为合适。
可看看我们的做法,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均衡,疯狂搞 “名校贴牌”、“名校扩张”等,让超级中学成了教育时尚,其结果却让教育陷入了泥淖化态势。其一,让教育不公平态势愈加明显,各所超级学校收费昂贵,吞噬家长血汗钱,没钱的孩子则不能进入,严重加剧了教育不公,堵塞了弱势群体向上的通道。其二,教育本质严重退化和萎缩。一个班动辄有上百名学生,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谈心沟通,没有时间进行温情脉脉的熏染和感染,教育成了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的人格发展、创造力发展得不到保障。其三,更让教育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好学生、好老师,都跑到城市中学了,弱势中学没了良好的师资和学生,教育态势雪上加霜,发展非常艰难。
对超级中学仅仅进行口号式的调控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其一,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行多元评价改革,让那些分数不够高而有另类智慧的孩子,凭借自己的优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如此,那些擅长制造高分的超级中学的优势逐渐失去,而富有教育特色和个性教育的学校,得到更多评价认同,得到和谐发展。其二,地方政府积极均衡教育的同时,要控制学校规模和学生总量,比如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要求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普通高中原则上不超过3000人,初中和小学原则上不超过2000人,幼儿园原则上不超过360人,认真落实国家政策,遏制 “超级学校”。第三,地方政府更要树立规律敬畏感,无论有怎么强烈的利润冲动、教育财政意识,都不能让经济规律超越教育规律,让教育规律敬畏感成为重要的办学指导思想,让教育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