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程改革搞得如火如荼,从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满堂灌模式已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当前形式。它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呢?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要让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多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就更需要教师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改变古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换之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出学生的比方法更重要的激情,会令课堂效率成倍增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来进行有效教学呢?
本人结合二十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现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在精讲中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先指明学习目标,讲清重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做到有的放矢,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带动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讲清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把难点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健环节。
再次,讲解疑点要点,协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对于学生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以及存在疑虑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讲解,讲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让学生有豁然开朗、拨开乌云见太阳的感觉。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的重要的认知过程。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经过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体会领悟,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内化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寻找、创造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历史教学中不缺图片与视频资料,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文并茂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用高中学生求新好奇的特点,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合作学习。
比如,讲西周时的政治制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家族内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分析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在西周,自己会处于的地位,这样结合现实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课堂提问——巧设疑,轻点破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如何提问,让哪些学生回答等,这都是我们在上课前要设计好的。如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性,问题设置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分解,深入浅出。
如在总结讲授“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可以引导学生逐个回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影响,再分别从“赔款数额攀升”“割地面积扩大”“开埠通商地域深入变化”及“各个帝国主义从经济进而政治上的要求几个方面”逐条比较它们的异同,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是一步一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
为了锻炼学生全面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时,可能通过提出争论性的问题来诱导学生争论,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论证能力的目的。
如在讲授完辛亥革命后,提出设问有人说“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是怎么认为的?”这一问题一提出,马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在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争论中形成统一,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从不同角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说成功了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说失败了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这个结论的得出绝不同于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答案,因为这是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会令他们终生难忘,并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希望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些微的帮助。但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探寻出更多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以期达到让学生乐学、学好的目的。今后我还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