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比较法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16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9/16 17:44:58
分享到:
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人类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始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下有规律地延续,如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改革变法造就繁荣盛世。历史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预料且无法挽回的,但又反复再现着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因此,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例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其发生时间不同,发动战争的列强不同,带来的破坏和影响也不同。而经过比较,还可以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圆明园的劫掠等内容加以强调。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从而对工业革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也可以进行比较,前者使日本走上了封建道路,而后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我们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
  三、概念的比较。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们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等,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以上通过对比较方法的阐述,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拿来比较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比性。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比较,它们必须是同类、相似或有关联,不然,就变成了牵强附会。
  一是通过比较,区别异同。区别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学生常常会忽略二月革命,或误以为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通过比较则一目了然。这是俄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前者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其背景、任务、结果都不相同。又如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通过比较这两个城邦地理位置、经济形式、社会风尚、政治体制的不同,可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奴隶制。
  二是通过比较,找到规律。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世界历史呈现出许多与中国历史不尽相同的地方。但在相异的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客观历史规律。如比较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各国革命的任务、形式不同,英法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争取独立,德意志为实现统一,俄日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障碍,而最终目的也都是要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前进的规律性。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复辟——袁世凯和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已经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谁要逆潮流而动,必将被历史所遗弃。
  三是通过比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宽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可以辩证地一分为二看问题,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既是难点也是重点,直接关系到苏联的最终命运。在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是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西方国家是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是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西方国家则是逐渐普及、稳步发展。然后再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上的高度集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导致“此路不通”的结果。这个问题,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等。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自如地运用比较法,教师应教会学生比较的方法。首先,列出比较的要素。如比较历史人物应包括国家(民族)、时代、身份、主要事迹(贡献)、影响等要素;比较历史事件应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等要素;历史现象的比较相对来说要复杂些,涉及的要素可能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纵横的各方面,既要综合全面,又要突出主要方面。其次,明确比较的主线。无论是简单或复杂,微观或宏观,比较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最本质的共性或个性来说明问题,达到真正理解。所以,一定要线索明确,才能引导学生串联起各个比较项目,深入浅出地分析,得出结论。再次,启发比较的角度。要多向思维,真正融会贯通。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到理解的过程,运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能够在初步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认同各国历史,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可以改变被动、死记的学习方式,敢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还可以在汲取各民族文明成果的同时,形成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所以,在九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正确、有效地使用比较法势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网络  编辑:xhz262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