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又一篇鲁迅文章《风筝》被从语文课本中删除,再度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其实,鲁迅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据独特的地位,对一代又一代国人产生过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为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新文学创作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名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
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它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1924年,叶绍钧主编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30年代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40年代叶绍钧、朱自清合编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等,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这一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选入鲁迅作品,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显示白话文学的实绩,推广白话文;二是传播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培养时代新人。这一时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篇目,有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为培养自己的文化干部,也开始编写中学语文课本。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套课本。据统计,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作品有:小说类——《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非攻》;杂文类——《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我们不再受骗了》、《不识字的作家》、《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中国语文的新生》、《〈且介亭杂文〉序言》、《最先与最后》。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偏少,鲁迅散文完全被排除在外,所选大多为充满现实政治倾向性的杂文。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传》被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显示了编者的思想视角和艺术眼光。《非攻》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入选解放区课本也有它特定的时代意义。
1949年至1965年,鲁迅杂文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从数量上看,从解放前的24篇增加到31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的故事来表达。当时非常明确地把开设语文课的第一任务严格定位于政治思想宣传,而且暗示了选文的范围和标准,也明确了鲁迅作品在新体制下入选的目的,即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散文类——《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说类——《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杂文类——《〈呐喊〉自序》、《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诗歌类——《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