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中小学思想品德如何借鉴西方政治教育方法

阅读:2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9/5 19:22:20
分享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日益为公众所接受,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思想品德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作用,在大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品德学科还存在着日益边缘化的可能。另外,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智育化,等同于文化课的考核方式,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几乎完全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宗旨和根本的教学目的,割裂了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纽带与联系,使得思想品德(政治)课流于形式化。综观西方德育理念、内容、过程和方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一、德育目标的实效性
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学生德育目标设置科学合理,在德育目标的设置注重实效性。目标设置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认知水平出发,强调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分阶段提出具体的切实的操作性强的目标。因而,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很容易达成德育目标。如日本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比较具体细致,包容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生的穿戴、仪表到学校课堂纪律、活动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德育内容与学生校内外生活直接相关,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细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操作性强,避免了形式主义,中小学校的德育实施效果明显。为了较好地达成德育目标,日本学校的德育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特点出发,精选了最适合学生需要、喜闻乐见的、熟悉了解的生活资源。德育目标的提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螺旋式上升,如对小学低年级的要求是不说假话、做事诚实、不撒谎、不欺诈他人,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对中学生的要求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生活有规律,具有自律精神。同学之间相互信赖、理解和尊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与德育课程相吻合,利用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培养学生的乡土教育,保护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并适应新时代的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等。
与之相比,我国的德育目标设置过于粗放,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具体可行的分年级或分阶段目标。在目标设置上过于宽泛,标准模糊,不能够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社会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笼统的目标使得在实施德育目标时往往无所寄托,缺乏生活基础的支撑,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内容的人本化
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基础的差异,西方国家中,各国道德教育内容随本国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比较相同的是:他们虽然也重视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但他们强调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公共美德的培养,并把政治性的内容寓于道德教育之中,而不是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在具体道德教育过程中,尤为注重学生个人优良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如美国“诚信”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对他人诚信,不说谎话,重诺言,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进而升华到对国家的诚信——忠于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把个人的道德教育(诚信)与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效果较为显著。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根据国家性质来培养合适的社会成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小学生而言,深刻的政治理论和抽象的灌输说教是否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能否理解和接受。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生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到高年级理解力较高时再进行政治教育。在进行政治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心理规律,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将政治理论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用浅显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生硬的灌输方法。
另外,我国传统道德中的合理资源被忽视,由于西方文化日益普及,大多数学生对一些经典的道德箴言知之甚少,对做人道理和日常行为习惯以及与尊重生命等基本方面重视不够,但教材却人为地拔高了道德标准,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接受能力。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方法机械单一,使学生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兴趣。对学生的权利重视不够,而过分强调奉献精神,易引起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感。一言以蔽之,道德教育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合理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取舍,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性
西方各国的德育普遍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基础的思想道德内容、原理仍通过课堂向学生进行传授,但是,空洞的说理教育显然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德国中小学每人发一本记事本,专门记录自己一天的行为,并进行分析:哪些事做得好,合乎社会规范,要继续坚持;哪些事做得不对,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提醒自己不可再犯类似的错误。与之相对比,我国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方式注定了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智育化倾向,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化,考试主体的一元化,一张思想品德(政治)试卷即可决定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成绩,再加之“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使得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完全偏离了自身目标,异化为一门文化理论课,完全割裂了知行的联系,将“行”这一环节完全排斥于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之外。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只局限于课堂的认知、理论的灌输,忽略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实际教学工作,要不断反思,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长之短,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中华民族的全面素质。
 
     来源:网络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