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阅读文章

在限制中自由书写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阅读:7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9/5 14:17:07
分享到: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一部分由考生补充的一种作文。纵观这几年的作文题目,半命题作文曾经非常流行,这两年少了一些,2012年,仅有嘉兴、舟山的“那时,那______”,义乌的“那是一本___的笔记本”,其他各地都非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最大特点是:开放和限制。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显得开放,有利于考生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半命题作文适当作些限制,可减少考生套题。
  半命题作文,命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开放和限制”之间的平衡。太开放了,半命题便会失去意义。过于限制也不行,不利于学生发挥。于是在半命题作文中,命题者挖空心思巧妙设置限制,既让题目没审题障碍,又能防止学生随意套题。
  常见的设置,主要有:直接使用限制词。较为典型的比如2008嘉兴的“第二次______”,这里的“第二次”便是限制词,它一目明了,不存在审题障碍,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套题的可能性。2011年中考作文题目中便有许多这样,比如绍兴的“越长大,越______”,广安的“有____我更_______”,百色的“______也是一种享受”等等。这里的“越”、“更”、“也”都是限制词。 如果忽略这些限制词, 随意发挥,就会偏题甚至离题。比如“第二次_____”命题者暗含着要以第一次为铺垫,突出这“第二次”的独特感悟,如果没有涉及第一次,文章就有能偏差。
  此外,设置情境限制。这种半命题作文,命题者往往给出具体的情境,比如2012年鸡西市的“毕业了,真________” ,题中的“毕业了”便是具体的情境,文章便需要围绕这个情境展开,哪怕学生准备了很多好文章,如果和“毕业了”这个情境无关,便不能用,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考场宿构文。情境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写作的内容。
  还有,设置写作对象。现在较多半命题作文,直接给学生指出写作对象。比如2011年温州的“_____童心”。这里的“童心”不是情境,而是写作对象。“童心”学生既熟悉又有陌生,因为童心不等同于童年,所以,如果单单写童年虽不会偏题离题,但是无法得高分。和此相类似的题目还有很多,比如2012厦门 “_____地图”或“地图_____”。
  因此,想要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特别是题目中的限制,读懂限制,把握住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词,特别是具有限制性的词语。这样,才能保证写作方向正确,不会南辕北辙,偏题离题。
  但是,仅仅读懂限制还不够,读懂限制可让作文“写对”,但想要“写好”作文,关键在于那条开放性的横线。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权,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最独特的感受和体悟表达出来,因此,在题目所限定的方向内,拿出自己最拿手最得意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
  比如 “青______”这个题目,宋晓迪同学写得是“青牛”,以老子所骑的青牛为内容,把青牛和老子的精神、人生态度相结合,思考古老美好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消逝,文章深刻而独特,可谓佳作。而姜忆柠同学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遥远而洁净的“青城”,这恍如世外桃源的世界。这里有美丽的景色,有淳朴的人心,更有作者内心无限的憧憬。而徐千雅同学围绕青烟怀想的是温情快乐的乡村田园生活,而这种生活在城市的对比下,愈加让人怀念。三位同学,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活和感悟,深入思考,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青牛
温州二中海坛校区 宋晓迪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远远望见,紫气弥漫,烟雾缭绕,聚成一团,徐徐飘来。
  云雾越来越近,仿佛快遮住了双眼。正此时,听见几声“哞——哞”,雾气中摇晃着显出一个人影,渐渐清晰,一位老者,神仙一般,大耳下垂,须发皆白,几乎在云雾中隐去。
  渐近,见他须发在空中飘扬,身着灰白色长袍,左手持蒲扇,右手抚须,双眼若闭,晃脑深思。胯下,是一头健壮青牛,那颜色,仿佛是大山中的青石所孕育,昂首向上,四蹄雄健有力。踏着山路,老者在牛背上忽起忽落。身边跟随着一个红润童子,手握着拐杖,跟在青牛身旁。
  关令见,喜,求作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便是集老子思想的著作《道德经》。
  离开函谷关,老子继续驾牛西行,这位厌恶了东周乱世的人,由他的青牛载着,离开喧闹的世界,走向世外的仙境。在出关西去的路上,一声声“踢踏”从身后传来,紧接着急促的车轮碾压地面,从旁驰过,“踢踏”的声音越来越远,直至在远处消失。民夫挑担,唱着歌谣从老子身边走过,而青牛依然踏着稳健的步伐,时而停下逗留,时而长声对天长鸣,“哞哞”之声天际回荡。老子也享受这个过程,蒲扇扇动,甩头诵读,丝毫不在意时间流去。
  老子到了那个地方,巨石奇峰,祥云缭绕,湖光十色,草色连天。在这南山圣地,老子时常静坐于不老松下,青牛拴在一边。有时骑着青牛,神游山林。在山林间,青牛在一片青绿色中若隐若现。坐在牛背上,听着树叶沙沙声,鸟儿唧唧声,泉水咚咚声,闻飘来的云雾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虽不睁眼四顾,也似梦境一般。随着牛的一个晃动,老子睁开双眼,便使青牛在向阳坡上,自由闲逛,甩着尾巴,在这处啃几把青草,又悠悠地到另一处去吃。而老子,却靠在树上,思考着“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问题。老子在此与世无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偶尔到近村,告诫人们守本分,安于生活,不要有非分之念,享受和平幸福。渐渐老子与青牛,便在自然中,渐渐融化,青牛成为青山的一部分,而老子在天与地之间永恒。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