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是中考中的必考内容,其考察范围广泛,包括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等,尤其以代表我国古代诗词最高成就的唐宋诗词为主。不少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都比较头疼,感到无从下手。笔者在此谈谈古诗词的一些鉴赏方法。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的诗歌,题目中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有的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则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就交待了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听闻好友被贬,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因此写下了这首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秋节离家很久的诗人抬头仰望月亮心情会如何呢?题目中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所以鉴赏诗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标题,特别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炼传神的字词。
二、赏“作者”
读诗须先知其人,作品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集中外现。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
如宋代大诗人辛弃疾评价陶渊明的诗歌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史人如是评价,可见陶渊明“清真”之人品诗品。我们再读其《饮酒》这首最有影响,流传深远而又最难解读的诗,我们就顿悟了这是诗人内心之境所投射出的弃官归田之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调,“文如其人”,既反映了他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三、赏“内容”
1.意象内涵。
所有诗歌从内容上归纳有三大类,即:抒情、言志、哲理,而不管哪一类,它都可以通过意象来表现,那些特定的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内涵。梅花象征着高洁或不屈不折;折柳表惜别,可以喻相留之意;蝉饮清露可以喻品行高洁;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鸿雁则蕴含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的伤感,等等。明白了常见诗歌意象的特定内涵,我们再抓住意象的特征,便不难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思。如:
小松
杜荀鹤(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可以想到作者是以“小松”自喻。杜荀鹤出身寒微,才华横溢,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仕途坦坷,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这首诗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所以,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抓住意象的特征,结合特定意象的特定含义,方能理解作品中抒何情,咏何志,言何理。
2.诗歌的语言。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懂得“诗家语”,这是鉴赏的基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跳跃性等特点,要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准确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实词和虚词的使用。
如张先《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化静为动,使景富有了情感和生命。又如炼形容词,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形容词的重叠,二是形容词的活用,尤其应注意的是后者,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写了初夏的景致,红与绿的变换隐喻了光阴荏苒,时光易逝。语言美是古典诗歌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先充分感受其语言美,才能养成敏锐、深刻的语感,并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意境美、情感美。
3.表达技巧。
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方面,我们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手段,修辞手法,构思技巧。
诗歌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我们着重谈谈间接抒情,因为间接抒情往往借助了多种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间接抒情又可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方式进行。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却又是多么的甜蜜!
古代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语文报-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