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认可预知——激发求知的欲望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了解,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全说出来了,精心的准备被打乱。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正好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完例题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发现什么吗?”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是乘法交换律a×b=b×a。”我一愣,但马上转变计划,反问:“你说得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叫‘交换律’吗?a和b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别的?”经过这一改,本来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相比而言,改变计划后的教学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更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知识发生过程印象更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要改变策略——将机会留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小结上,也应改变策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机械小结。教师可用“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学到的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说出其所以然。在学生小结、评述中,教师要时时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