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调动学生的潜能
马斯洛强调,“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特征,结合初中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形式包括采取集体讨论、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让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和历史事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得初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朗,更富逻辑性。初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历史学科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讲到维新变法运动时,教师可设计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教师可以充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应该都给予表扬或肯定。在这种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活跃,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思维不断活跃,可以进一步讲教材知识与课外知识良好的结合起来,做到融会理解,使初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效应,不断转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内驱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如讲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发挥想象力描绘历史事件,重现历史事件的恢弘图景,通过这一创新形式,积极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将学生的“学习”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
教师应采取积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而提高自学的能力,获取知识和衍生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学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有关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教师应重点分析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时,教师可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化改新”的知识,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共同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联想能力,不断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进一步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三、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踊跃质疑,是促进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开始,这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
众所周知,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教材只从正面谈到其政治智慧、治国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诸葛亮也存在不足之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此为授课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师可以总结出诸葛亮的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用人多疑,不会招贤;二是事无大小,亲自过问;三是实无大事,缺少魄力。在此过程中,初中学生可以通过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初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的深度、广度,多问为什么,拓展问题的衍生度,使得初中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敢于打破“常规”。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采取科学、严谨和全面的思维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应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