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古老的话题,从古代中国儒学提倡“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欧洲以苏格拉底为代表提出的“知德合一”,这些思想家的教育理念都以“道德情感”作为育人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把情感教育放到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情感教育被提升到了教育目标的高度,把情感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教师落实情感教育的情况作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历史学科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下面我将对这一问题浅略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说,情感是通过对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有其必要性,那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而要建立这种情感,在历史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同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施之以情感教育。其次,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能性在于,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有大量的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恒言警句。再次,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又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多彩性和丰富性。班超投笔从戎、立马横刀使人产生豪迈之情。万里长城横亘神州,千里运河纵贯华夏,使人产生自豪之感。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使人产生敬慕之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中国革命的坎坷征程,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悲壮历史,都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好材料。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其可能,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历史课程中有效实施情感教学呢?
首先,转化教与学的观点。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老师常说“这个是重点”“这个要记住”;不然就是学生问“要考什么呀”“背哪些呀”。再者就是学生普遍反映“历史有好多要背的”“背了就忘记”“记不住”等等。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被动的学习状态?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重视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并不多;过度地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大力挖掘教师的潜力;加大对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化、单一化和固定化。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曾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变这种局面,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将学生情感和学习对象巧妙融合,采用“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思绪调动起来,把非情感信息转变为情感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通过以下两种情景教育方式:
史料情境。我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教学上充分运用教材上的插图:黄华副团长面带笑容一边看着文件和乔冠华有所区别,为什么呢?重返联合国大快人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志。但同时重返联合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任务还很重。学生的情感自然升华了,同时又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音乐渲染情景。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播放与教材有关的歌曲,让学生演唱或师生共同演唱,可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渲染课堂情境。
“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师生有了良好的交流,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也会相应地做出不同的反应。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热诚能感染学生,促使其勤奋学习。
李大钊曾经说过: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去说。如何开展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是我们教育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可以说,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对历史充满了爱的心灵释放。寓情于史、寓情于理的历史教学使学生获得的不光是从理智上,更是从道德上、美感上、心理上获得的一种熏陶和沐浴,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养成高尚的公民素质,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