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系统学习的能力
中学历史的学习有很多乐趣,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很多过去的故事和发生的事件。我们的教材有的时候编排并没有规律性,知识点比较模糊和零散。为了使知识系统化和规律化,我们要培养学生建立历史知识框架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总结把课本上零散的知识用一个框架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也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对于一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后果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如,世界近代史中“英国的崛起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就可以这样构建,通过图形可以很直观地把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这样系统地学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意识。每当教师讲完一堂课都要进行归纳,把每一个知识点用一条“线”串起来。如,文艺复兴思想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航路的开辟物质基础英国原因对外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影响:政治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文化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进行中外史知识联系比较的能力
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人物、时间等都是有着紧密关系的,相互影响的。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事件都是受到当时世界上的大环境、大氛围的影响才会发生。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中外史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减少因为片面性而造成的失误,树立整体史观。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把中国和外国的历史分开来讲,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孤立性和片面性。如“从中外两个方面谈中国为什么错过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这一问题就把中外史紧密结合在一起。(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
三、新材料、新情境与所学历史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活的灵魂,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与社会热点内容紧密结合。如“2008年9月中旬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美国在这次危机中造成的损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这一类型的材料在中考命题中频繁出现,所以学生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材料一定要能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历史知识点,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组织答案。而此类材料与世界史上册《罗斯福新政》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讲授此课时一定要推陈出新,讲出时代感,与时俱进地创造新问题,找到新考点,更要培养学生新材料、新情境与所学历史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四、中学历史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只有心中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考,思维都是由问题产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历史中一些事件的未解之谜,或者有争议的地方设计各种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有的时候讨论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共同发展。这种互补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用创新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讲授《明治维新》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而30年后的中国也进行了一场类似的改革,结果却截然相反。那么假如当时慈禧太后没有发动政变,你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一出来,学生个个兴趣昂然。我鼓励学生大胆作答,无论对错都表扬肯定。这样,可以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进来。这样的课堂通过教师问题的提出可以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智能,这对应对灵活开放的中考试题大有益处。
总之,中学历史的教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用科学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去分析历史事件。把每一个章节所学的历史事件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出一个框架,这样可以很直观地把知识点呈现在自己的面前。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些有趣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