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 艺术让历史兴趣盎然

阅读:25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8/14 10:12:51
分享到:
学生对待历史学科往往是缺乏兴趣的,因为他们觉得历史是遥远的,和自己毫不相干。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其他学科里:语文是文字和文学的发展历史的记录;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都是本领域先哲们研究的成果,是过去的人类科学成果的记录。作为历史学科,其实是广义的历史,是社会形态的记录,它包括了人类的经济、政治、科学和艺术、社会生活、军事等综合的领域。所以,在学习历史学科时,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历史,然后再通过艺术讲解,使历史课兴趣盎然,让学生在增进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以史为鉴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新时期的国家建设者,家庭生活的组织者和幸福者。笔者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达到利用历史育人目的,采用了下面的活动方法。
  一、数遗产贴近历史
  每一个新的学期,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总不急于学习课本。我第一节课就是搞一个活动:要学生谈他们的祖先留给他们家庭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先想一想,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依次回答。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高楼;有的说是金元;有的说是房地产;有的说是祖传的医药秘方,有的说是唐朝的碧玉……凡此种种,不外乎是物质的动产和不动产或者知识产权。这个时候我既高兴又悲哀。高兴的是,他们没有回答到我要说的具有共性的最宝贵的是什么,给我留下了讲解的余地;悲哀的是,他们竟然一个也没回答出真正的宝贵的东西。
  我沉默片刻,非常严肃地说:“你们说的都是宝贵的遗产,但是,不是最宝贵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你们自己。”学生开始愕然了,继而是窃窃私语的讨论。我对学生说:“遗产需要继承,人是遗产的继承者,但也是新的物质的创造者。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是先辈的子孙,我们的身上流淌着南方古猿的血液,这血液实实在在地穿越了几十万年的时空,奔腾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家有了继承者,才使我们的国有了继承者和未来的建设者。因此,我们才是最可宝贵的‘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既然我们是最宝贵的,我们就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我们存在的神圣使命,因为我们要承前启后,也要成为我们后代的祖先,我们不能愧对先人,有损后代,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成就自己,才能成就国家的未来。学生听到这里,激情满怀,眼睛里放射出自信的光芒。他们会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就在自己身上延续。
  二、寻祖根走进历史
  我的第一次课外作业是:回家探访自己家庭年龄最长的老人,写一篇寻根日志。要求:1.至少写三代人;2.写清楚每代人生活的历史背景;3.写到自己时,写出今天的时代特征。谁写的符合要求,并有历史色彩,可获得优秀奖。学生回到学校后,都积极上交,我及时评选,及时表彰。学生不仅通过寻根日志了解了自己的家庭,更贴近了历史,也提高了对历史的认识。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了人类的真实的历史画卷,也使他们走进了历史学科。
  三、艺术化的讲解和设计
  仅仅走进历史只是学好历史,走好人生路的开端。要使学生持之以恒地在历史学科里汲取营养,还需要教师的精心辅导和教育,更需要艺术化的设计和讲解。
  (一)探究创新艺术
  探究创新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探究水平,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题、产生探究动机、调动内在潜质,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对历史认识和思维能力升华的教学艺术。
  探究创新的过程能否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发现过程,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课堂上是否发扬了民主;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优化调控。此艺术算是常规艺术,经常被教师使用,我就不再举例论证了。
  (二)顺势拓展艺术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顺势拓展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那些十分有思维价值,并有利于在某个局部点上深化历史认识或者有利于触类旁通、具有发散意义的历史问题,敏感地洞悉其思维活动的势态,迅速作出反应。并以突发事件为契机,以新的问题为借口,借题发挥、顺水推舟,重新临时确定方案,使课堂教学沿着全新的轨迹得以运行,以追求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应用顺势拓展艺术,教师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对象特征和问题的属性,采用不同的应变方式和手段。研读法、分解法、扩充法、迂回法是我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美国独立战争》时,要求学生理解“美国独立战争就其性质而言,这即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并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它具有双重性。学生在我的辅导下认真地思考着,并结合课本开展着讨论。此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但我认为它并不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乱”了起来。我知道这个学生平时就喜欢历史,一定在课外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我平静地说:“这个同学的观点很大胆,而且十分新颖。但是你仅仅提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你能够进一步用事实来支撑你的观点,才称得上有力。同学们如果有兴趣有根据,也可以帮助他完成这个观点的论证。”
  那个学生说:⑴这场战争的对象不是封建主义;⑵这场战争后,美国中部和南部封建残余和奴隶制依然存在;⑶后来的南北战争才使全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才称得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和独到的见解,但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课本中的理论的正确性。我首先说明的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对象不一定非是封建主义;我又破解了封建残余和奴隶制在当时的美国,已经不是社会的主导经济形式,只是成为全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这些情况不能改变独立战争的双重性。学生经过论证和我的顺势拓展,更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深化了对此性质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强化了学生的活动就能使学生走进历史,运用了一定的课堂艺术,能使历史课堂兴趣盎然。这样,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还有什么知识不能掌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来源:网络  编辑:xhz262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