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对生物中考的总结与反思

阅读:369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27 15:55:15
分享到:
 
今年的初三期中考试,生物出题范围为初一上册全册内容(鲁教版),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题满分为一百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题难度中等,平均分在80分左右。考试完毕后,笔者总结了学生的出错原因并采取了应对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商榷:
在讲评试卷前,让学生先自己分析试卷,对出错的题目要分析原因,并写出反思,以激励自己。实践证明,这个方法非常好,很多学生的分析都非常到位,对出错原因的反思也很深刻。例如有名学生在深刻反思了自己出错的原因后,在最后写到: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简单的,所以,生物学习也需要挫折。这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希望让历史成为前车之鉴,用奋斗+方法+决心+自信成功自己。看完学生的反思,我很感动,感动于学生的成熟懂事,学生真的是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个体,面对这样一群优秀的学生,若再向以前那样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滔滔不绝地讲怎么能行呢?学生分析的出错原因和笔者分析的基本一致,大概有以下几点:
1.错别字现象严重。如:鳃丝的鳃写成腮,韧带的韧不会写,肌腱的腱写成健,气囊的囊不会写,神经写成神精。出现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看书时,眼高手低,对自己不熟悉的字也只是一眼扫过,没有及时拿起笔写一下;(2)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意到错别字严重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对难写易错的字让学生边读边写,并抽查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去书写。通过此法也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作风。
2.学生不审题或审题不清楚就直接写答案。这种情况失分最多,比如填充题第6小题:图中的“绿色植物”从生殖的角度分为             两类。很多学生答为孢子生殖和种子生殖以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学生没有审出此题的关键是对绿色植物进行分类,不是对生殖方式的划分。再如填空题第6题第2小题:如果铅球运动员在用力将铅球掷出的瞬间,B肌肉快速收缩,那么B肌肉是      ,而A肌肉是     。很多学生不能判断A、B肌肉的名称,没有审出题目中隐藏的伸肘这一条件。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做一下此动作即可。从此题可看出学生思维非常不灵活,做题很死板,也反映出习题课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评习题时对核心题常常变化题目条件和表达形式,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如针对这个题目,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常情况下,当手指指尖无意中触到高温物体后,肌肉A和B的活动情况分别是怎样?当手提重物时,除了肌肉A和B外,关节的      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常这样处理习题,开拓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信息遗漏造成失误。造成这类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做题急躁,心情不能放松,为了快速答题,读题时漏掉关键词,猛一看觉得题目太熟悉,已经做过很多遍了,结果因为粗心大意造成了失误。如选择题第12小题:北方冬季常绿植物体内无机盐的运输减弱或被迫停止,主要原因是   A、呼吸作用减弱    B、蒸腾作用减弱    C、光合作用减弱   D、吸收作用减弱    很多学生只看到常绿植物减弱或被迫停止,马上想到光合作用,没有看到无机盐的运输这一题目条件,因此错选了C。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解题时多读题,不读三遍不下笔,克服思维定势造成的失误。学生在考试时容易焦虑紧张,这样也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每一次考试前笔者让学生进行适度运动,如跑跑步、小打一会儿球,或跳几分钟绳。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神经,提高复习效率,保证考试时大脑清醒。
4.学生答题不严谨。造成这类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思维不严谨,平日练习时答题不规范,不善于思考、总结。比如填充题第2题的第5小题:判断鱼是否新鲜可以观察鱼的     ,因为它上面布满了     ,这种特点有利于鲫鱼完成       。最后一问很多学生答成呼吸作用,很显然,学生把呼吸作用和呼吸混淆。呼吸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物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和从生物体内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是一切生活细胞所具有的生命活动,是生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生理作用。由此可看出学生对基本概念不能理解,对基本的生理活动不能明确辨析。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笔者增加了词语辨析这一环节,对复习章节中学生容易混淆的词语列出让学生辨析,如气门、气管;神经纤维、神经;等等。同时加大对学生练习的检查力度,对学生回答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指出,让其改正,引导学生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5.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学生用科学是最高的境界。但笔者发现,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如试卷的最后一题分析材料题中最后一小题:通过实验发现黄粉虫能吃塑料盒且粪便不产生静电吸附、不燃烧、不漂浮,并且产生腐败臭味,这能为我们解决哪些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启示?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作答或作答错误,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低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复习中将一些与考点内容联系密切的日常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国际前沿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引入课堂,根据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设计新情景问题,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理解,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