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事物——教学案例.虽然案例在其他领域早有出现,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还是颇有新鲜之感.教学案例一出现,就被广大教师愉快地接受.目前,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也十分提倡开发教学案例,运用教学案例,并把开发和运用教学案例作为培养教师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如此看好案例,其原因主要有:
(1)案例摆脱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更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特点,因为中小学教师更习惯于从具体的教育事例去领悟一般的教育理念.
(2)开发教育案例需要鲜活的教育素材,坐在经院里是永远都无法开发出有血有肉的教学案例.开发教学案例,广大一线教师比起理论工作者具有明显的优势.
(3)开发案例有助于培养批判反思型教师.案例既要叙述教学过程,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将促进教师关注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进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4)开发案例能够将教师的教育科研引上行动研究的健康之路.引导一线教师放弃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辩性的研究.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感悟,还能够促进教师形成个人的理论.
为了使教师能够开发出优秀的教学案例,为了使教学案例的开发能够给教学带来实际的效益,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课堂,走近学生
课堂每天都有许多新鲜事,学生每天都有新表现,课堂和学生每天都会给我们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教师的巨大资源.教师应当通过细致的观察,从课堂和学生那里获取这些信息.要深入地挖掘这些资源,使之变成自己的财富.
成功的教学必须以对学生真切的了解为基础,但学生的大脑简直就是一个打不开的黑箱,要知道里面究竟装了些什么,实在不太容易.要了解学生,有人可能马上会想到拟一份问卷.要知道,问卷调查只是调查的一种方式,它并不是打开学生大脑这个黑箱的万能钥匙.从问卷中也并一定都能获得真实的信息.比如,学生课内会不会提问题,就不宜采用问卷,你进入课堂可以直接观察到.我们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思想.
有一次,我去一所初中听课,课题是:光的折射.课上,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后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如果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光的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太容易了吧!刚才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现在倒过来,光从水中射入空气,那当然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了.这还用问吗?但执教的教师并没有这样认为,她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光路不完整的图(如图1),请学生完成这个光路.我到学生中间转了一圈,结果发现,学生各有各的画法(如图2).
我走近一个画出甲图的学生,问:你为什么将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方向呢?学生回答: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所以会偏向法线.噢!原来他将折射局限地理解为向靠近法线靠近,这叫以偏概全.
学生画出的乙图显然是正确的,但是,这些学生真的懂了吗?我又走近一位画出乙图的学生,问:你为什么将折射光线画成偏离法线呢?学生回答: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光线会靠近法线,现在是从水中射向空气,光线当然会偏离法线罗.他回答得不错,但我没有罢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光线就会偏离法线,而不是像刚才那样靠近法线呢?这位学生想了想,一笑,摇摇头说:还是不懂.看来,即使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也不一定真懂.
画出丙图的学生只是少数几个,我也上去问:人家画的光线在水面处会弯折,你的光线为什么是笔直的呢?学生回答:光从空气射到水中时会弯折,但从水中射向空气我想不会弯折吧!他说的也蛮实在.其实,大家都没有足够的依据,无论画对画错,都有猜测的成分.
这里,我们就是采用让学生画图,与学生晤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的.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就是不太愿意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从表面上看,我们每天都和学生呆在一起,但我们常常与学生相距遥远.课堂和学生这些宝贵的资源,常被我们白白地浪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