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对生物新课标的体会和见解

阅读:79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27 8:56:28
分享到:
内容摘要 一、通过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类》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在实施生物课程标准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二、谈谈我对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些看法,暨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 科学探究 主动探究 满堂灌 摆脱 中心点 讨论 矛盾 差别 距离 成功
生物课程改革已走进课堂一年多时间了,我由衷地感到,生物课变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如花的笑脸,听着他们发出由衷的掌声,我的心甜滋滋的。但是,一年多的新课标生物教学里,在一线工作的我感想也颇多,有喜悦的时光也有困难的时候,有快乐的一刻也有苦闷的一天。
下面结合我对《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类》这堂课的设计谈谈我对生物新课标的体会和看法。
一、先谈谈我的体会
1、新课标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科技化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新课程的优点就在于在课堂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提出问题,甚至是异想天开的问题,老师适当地因势利导地给予一些提示,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整的答案。新教材在每章节里安排的多种科学探究活动也充分体现这点。例如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里就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新课标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鸟的形态结构,通过讨论得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结论。老师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办法满堂灌的把答案讲给学生听的话肯定行不通的。我是这样设计的:把班分成四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分工一个项目的探究,具体情况如下表:

分组
探究项目
提供材料
形式
A
鸟的外部形态结构
内容:外形、羽毛、翅膀等            
活鸟、鸟的标本
观察、讨论
B
鸟的内部结构
内容:骨骼、胸肌、特殊的气囊
家鸽的骨骼和兔的骨骼标本、课本提示
观察比较、讨论
C
鸟的有关适于飞的生理特点
内容: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
有关资料
提问、讨论
D
查阅资料
手段:上网、报刊、杂志等
电脑、报刊、杂志
自己查阅

结果,学生表现很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积极的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相关的提示进行探究活动,效果很好。例如在探究活动中A组的学生通过观察活鸟的外形马上联系到飞机,问飞机的形状是否根据鸟的外形来设计的?对。这时可以肯定回答,接着引出一个问题:那么飞机的外形对于它的飞行有什么帮助?B组的学生通过鸟类骨骼和家兔骨骼作对比,明白了鸟类的骨骼是很轻的……就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扮演一个导师的角色,主要的时间和解决问题的任务还是交给主角——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
除了探究活动以外,新课标还安排了多种的科学活动。例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讨论、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观察鸟的外形,观察鸟的骨骼标本等;“调查”旨在倡导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资料分析”给学生提供了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多种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新课标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可能有人问,这是什么意思?很简单,新课标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才是新课标的初衷,也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要高度重视的事情。因此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类》这节课上我的中心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放在首位,对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的特点的答案就不强调学生一定记住,也不强求有完整的统一的答案。这节课强调以学生为主,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3、新课程标准的课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有教师传授、有以学生讨论问题、得出总结为主,教师辅导、有师生共同探索的、有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为主,教师为附的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打破旧教材几乎是满堂灌的作法,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课堂氛围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陶怡情趣,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在《空》这节课上,我采用的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并存的:开始引入课题时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鸟类的飞行片段,让学生先对《空》课有直观的感觉——分组探究时以学生讨论问题、自主探究为主——各组陈述时也是学生回答得出结论——最后老师作总结。
4、在课程评价的方式上发生一些变化,即由评价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转变为综合评价学生在态度、观念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由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由教师评价为主转变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总而言之,对学生的评价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态度、兴趣和品质等。已不像过去传统评价由教师一手独揽,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可如下表进行:
 
目标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科学知识
知识及应用
书面闭卷考试
科学能力
 
 
实验操作、设计
实验考察
养殖、标本制作、手工等
交作品
科学探究的能力
撰写探究小论文
科学意识和品质
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生活习惯、态度等;
自评、家长评价
学习小组互评
教师的评价
 
二、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1、各类科学探究活动多而课时有限相矛盾。以七年级上学期为例:有9个“观察与思考”,6个“探究实验”,4个“演示实验”,8个“一般性学生实验”等等。如果各类活动都完完整整地执行,按照规定每星期两节的课时肯定不够,遇到一些实验要提前准备的,如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要提前饲养菜青虫卵,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要提前播种并观察一段时间,那所需时间就更长了。
2、新课标构建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学生本身所掌握的生物知识存在差别。新课标的目的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如果所有活动都放手给学生自己探讨,学生有时确实应付不来,你给一节课也无济于事!虽然新课标不以“知识”为中心,但这不等于就不掌握知识,而是在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弄懂怎么样去掌握知识。正所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有关“讨论”题以及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讨论”题,上面提到的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等等,这些活动都要老师作适当的提示,否则学生很难明白。
3、新课标构建的完善的各类科学探究活动所需的仪器、素材、场地等设备与学校所能提供的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一线工作的我对这个问题感触最深。本来,一节课该怎样上已经设计好,但到了找设备时才发现这不全那不够!有时需要在课堂外作实验想确定一个场地也有困难,除非学校都配套一个比较完善的“生物园”,里面有鱼池,有动植物等等。应该说,这是教师实施生物课程标准教学所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难题。
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快一年了,我的感想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在各门课程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各方面文化修养,即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课改试验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迎难而上,竭尽所能,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参考资料:
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组编2001.7
2、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 组编 2001.12
3、生物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东莞市教育局生物科组2002年印发资料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