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中考资讯 > 阅读文章

西安64名中考高分学生被母校“软禁”

阅读:83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7/20 15:21:24
分享到:
18日8时许,孩子们起床后再一次召开动员会,内容和第一次一致,之后便散会自由活动。“可自由活动时,校方开始分别劝说学生,让志愿填母校。”不少被昨日赶去的家长领出的学生说,“老师们并没有伤害我们,只是不让我们离开。他们不停地劝说,让我们留在母校,还承诺愿意留在母校的保证进入高中尖子班。”这些学生说。
  对于这些未成年的初三毕业生,在人生地不熟的眉县无法应对这样的“夏令营”。
  距填志愿剩半天 孩子未归家长急了
  “17日晚,下雨了,我担心孩子的情况就给他打了个电话。”一名张姓家长说,“这才知道,说是夏令营其实是把孩子们‘软禁’起来,希望他们中考志愿填母校。”
  按校方的承诺,夏令营为期两天,理应于18日下午返回西安。18日中午,数名家长和孩子们联系,得到的反馈是人还在眉县。
  “19日就要填志愿,可孩子们还没回来。”家长们急了,因为学校现在不仅控制着孩子,更掌握着学生准考证号及网上填报志愿的登录密码。
  “我们家长没有登录密码,我们不能自己填报志愿。”家长们担忧,“校方有登录密码,会不会最后校方私自给孩子们填报志愿?”
  昨日下午,几名家长前往眉县寻找孩子,另有数名家长在89中门外希望校方给个说法。
  母校举动伤考生 孩子说“失望透了”
  昨日16时许,前往眉县的家长找到了孩子们。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希望我们能够带他们走。”可家长仅仅去了5辆小车,最终仅带走了13名学生。
  “现场一位校方负责人坚称这是夏令营,没有逼孩子报母校,只是玩三天,19日就回西安。”家长表示,“19日再回,岂不耽误了填志愿。”
  “说实在话,是89中培养了我,毕竟对母校有感情。”一名考分在620分左右的考生说,“学校把我们骗到眉县,我失望透了。”
  记者昨日将此情况反映至西安市教育局,该局负责人称,他们将尽快责令校方将学生送回西安。
  昨晚两辆大巴车前往眉县将剩下的孩子带回西安。
  学校很无奈
  一半尖子生去名校 学校难以发展
  89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也是被逼无奈,今年初三将近800名学生,中考成绩600分以上的有将近100人。这样的中考升学率几乎和五大名校的初中部旗鼓相当,可每年留下来在母校上高中的仅仅五成左右,其他尖子生都去了五大名校。”
  “初中有个好底子,高中的课程跟得上,高考成绩是不会差的。”这位老师说,“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三年的学生,最终去了五大名校。他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优质生源,而我们又难以招到优质生源,长此以往会加剧两极分化。五大名校有着优质的生源呈良性循环,越来越好。我们这些非五大名校的省重点高中为他人做嫁衣,流失优质生源,学校发展会遭遇阻力。”
  “每年中考结束,就是我们这类中学最痛苦的时候。挖空心思去讨好自己培养的尖子生,可往往这些学生根本不顾及母校培养他们的恩情,都把第一目光投向了五大名校。”昨日西安城南一所非五大名校的省重点中学校长称,“学校的发展需要自身的硬件设施及教学能力,但更需要优质的生源,没有了优质生源,学校难以向前发展。”
  谁应该反思
  教育功利化 牺牲学生公平教育权
  去年7月中考结束,本报曾报道过西安市第89中学为挽留初中尖子生填报母校,扣留考生填志愿的网络登录密码。
  今年,该校这场以感恩母校为主题的夏令营更显出校方的无奈。
  “近两年西安市教育局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平衡教育资源分配,效果是有的,但难以撼动以分数导向的整个教育模式。”昨日,陕西家庭教育研究会王国琪副会长表示,“学生们追求名校在情理之中。因为名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较好的生源,有较好的升学率。被逼无奈的非名校为了留住优质生源只好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最终激化了家长、学生与学校间的矛盾。这应是整个教育界反思的事情。”
  “当前整个教育环境,导致了中学挖空心思抢优质生源,并且愈演愈烈。学校为了发展要更高的升学率,而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成为社会口碑中的名校,让家长、学生为之向往。”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称,“最终导致了整个教育系统两极分化严重,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名校里,成绩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般学校中。名校越办越好、一般学校越来越难办学,这样发展下去会把整个中国教育引向歧途。”
  “生源大战已不是行政主管部门靠行政干涉所能解决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去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什么问题,去探讨如何解决,才能找到教育发展的正路。”许建国说。
  有专家指出,教育功利化的背后是发展壮大的学校,其扩建和新建分校不仅可争取国家财政拨款,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商业乃至地产。
  在此逻辑下,优质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都向名校集中,名校金字招牌闪闪发光,升学率节节攀升,择校费越收越多,利益蛋糕越做越大,可谓“名利双收”。但如此“教育成果”是以拖垮薄弱学校、加剧教育不公、牺牲更多学生公平教育权利为代价的。记者谢涛采写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