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时期语文教学中一些创新

阅读:52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18 10:05:50
分享到:
内容提要:本文拟从五个层面总结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些创新,响应“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语文课程改革精神,从而为课改健康有序地发展呐喊助威。
关键词:创新 主体意识 人本主义   主流    张扬个性 
话题阐释:新课程标准明确地界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这是语文界经过长期探索而达成的共识。也正因如此语文课程地位得到了提升,在全球化进程的今天。
人才的创新和教育的创新已成普天下有识之士的共识,那么在实施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和教学又该如何创新呢?我教学中发现可从以下五个层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观念,即要三确立:确立主体意识﹑确立主观意识﹑确立主流意识。
确立主体意识也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人翁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意识地操起学习的主动权。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⑴创设主体性活动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让其多少有成就感。简而言之就是“随便说少批评多肯定”。这看似简单的九个字其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
确立主观意识也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参与。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基础性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参与最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主观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向既定的答案挑战,树立起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得以发展,也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主流即学生的思想主流﹑性格主流﹑兴趣主流。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爱好,抓住主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求在某些方面获得成功。既然韩寒在文学方面有独到之处,那么就让韩寒在这一方面发展好了,为什么非要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评价标准来限制他呢?让其成为同一模具生产的“合格产品”呢?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应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成才”。
二﹑创新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人更好地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更明确而具体得提出了“要让学生热爱﹑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一教育要求。其中,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最直接﹑最具体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一种“能力”目标。
为了适应创新这一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确立语文教学的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陶行知曾说:“发现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们新时代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为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重结果转变重过程,如对所有学生重考试成绩转变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态度,我们对学生采用自评、组评、师评三者综评的形式进行阶段评价;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做小老师等;重“以本为本”转变为重“活教活学”,如我教《孙权劝学》一文之前读歌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让学生回答是哪部电视剧里的歌词?这样既拓展了文本﹑复习了名著,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重技能训练转变为重思维训练,比如,我在教八年级语文﹙下﹚的《我有一个梦想》时,叫学生写同题演讲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想,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总动员。教《南京大屠杀》时,动笔写题为《致小泉首相的一封信》,谈对其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乘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岳飞的《满江红》,叫学生把它唱出来,迎合他们这一年龄段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举多得,既避免枯燥的说教,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丰富课堂教学,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法
学习﹑实践中我认识到要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完成三个转变:⑴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⑵从先教到先学的时间转变。⑶从“教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
要实现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就不能把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师充满激情讲得唾沫横飞,一个人占据了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任何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只是机械地听与记,成了录音机和传声筒。而是应充分把握讲的量,讲的度,把它与学生的学,学生的探究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实现从先教到先学的时间转变,就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状态为先学后教。比如,我在布置预习新课时,要学生抛开辅导资料,认真阅读课文,或提出问题,或进行点评。等到上新课时再讨论,小结,从而使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其当教,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至于“教授”和“教练”的问题,我们一听就明白,试问体育训练中哪个教练能代替运动员进行训练呢?我们的文化学习,老师同样的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特别是人文色彩浓郁的语文学习更是这样。学生要阅读﹑感悟,要在精神的触动中领会﹑理解﹑提高,只靠老师的讲析﹑传授怎么能实现呢?如果老师嚼烂了,再喂给学生,也就没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可见“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代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教练。
四﹑创新教学语言
俗话说“言为心声”,课堂教学语言的变化是我们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在语文课堂上,聆听语文教师那创新的话语,你怎能不感受到新课程精神已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呢?如“检查预习”变为“预习汇报”,既然是“汇报”,当然有别于“检查”。没有了被动,主动权也就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却多了一分成就感。又如识记字词时,可设计说“读过文章,同学们在字词方面结识了哪些新朋友?谁能把它们写到黑板上让大家都认识一下?”改变了以往的“速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硬绑绑说法。称生字生词成“朋友”。谁不愿意多交几个字词朋友呢,并把自己新认识的字词朋友介绍给同学呢?再如感知课文时,可说“读过课文,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学生对课文就需要这种个性化的体验。这种做法,让阅读更切合其规律,让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再如,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道声谢谢;学生上课睡觉不再是虎着脸教训,而是用某某被老师的课所陶醉了,让其在同学们哄笑中醒悟。这一切,既打破了传统的所谓“师道尊严”,又拉近师生距离。这样,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清晰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真正引路人。
五﹑创新教学内容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必须强化自己的课程意识,不仅要研究“怎么教”,更要研究“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地把握时代脉搏,把握四个关注:即关注时势变化﹑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并以此为契机,不拘泥于课本内容,扩大语文教学内容的外延,坚持大语文教育观,从生活化,艺术化,人文化等方面,创新语文教学内容。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早已密切了,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孩子们脑海里已经注入五彩缤纷社会生活。时代也要求莘莘学子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大好时机面前,我们可以利用时代的特色,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丰富起来。如课前五分钟一句话新闻评点或俗语﹑谚语﹑名人名言交流、给广告治“病”等;教写作时,可引入短信的创写﹑诗词的仿写﹑网络用语的分析与运用,既顺应时代潮流,又操作简便;既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促成孩子们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精神与创作激情。
总之,新时代的到来,对教学思想﹑观念﹑行为﹑语言,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课改这一大背景下的精神,应融入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血液,并通过我们的沸腾,给新时代的莘莘学子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便于他们飞向辉煌的未来。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