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众多中小学教师迅速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努力揣摩、实践着“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正确进行课程改革,在执行和实施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旧有观念如何转变,又如何去避免走入新的误区呢?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仅谈一下个人看法,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应注意的问题
1、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旧有的教学体系,往往仅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关注不够。新课程不单纯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讲,不是所有字句都要求学生学会。
例如: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物课中也有涉及,在新课程中内容简单、文字通俗,完全可由学生自学。而介绍电冰箱时提到的“耗电量”,是还没有学到的知识,目的仅是拉近课程与实际的距离,并不要求学生学懂,学生要容忍这种状况,还要学会从不懂的东西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能利用。
4、评价方式要作相应改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同样重视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科学探究的评价,应以档案式的评价为主,即记录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程度,活动中的表现,而且要做到教师记录与学生记录相结合。书面评价应增加问答题的比重,减少计算题,对于解释现象,科技人文的意义等要求增多,使习题尽量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二、应避免的误区
误区之一:总是提倡让学生“动起来”。忽视了还要“静下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在教者的教,学生的任务是专心听讲,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理解教材,积累知识。
“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于是,中小学课堂一扫以往的枯燥沉闷,学生完全“动”了起来。
然而,“动起来”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不少课表面上是热热闹闹,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让学生动起来,不能成为一种表面形式、教学的“花架子”。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学生外在的言语,举动,而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情感兴奋起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新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还要再“静下来”,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应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而不应该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误区之二:只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忽略学习品质的培养。
“新课改”的重要手段是要转变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转变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崇尚自主,探究、合作,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是很难取得学习成效的。良好的学习品质主要指思维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具体包括: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不怕畏难,精确专注,持之以恒:不拖拉懒散,注重实效,勤于实践等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正是教师发挥“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体现。只要注意观察,便不难发现。时常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管不住自己”。对此,教师就该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引导;提醒、督促一下,提示、帮助一下,鼓动、激励两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
误区之三:求“新”正走向唯“新”的极端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有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措施,然而,我们在求“新”的极端,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东西,至今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利用价值,如课堂板书,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板书能画龙点睛,高度概括出教学内容的精髓,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然而近一段时间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已被多媒体投影完全代替了。其实,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体现的仅仅是时代的进步,教学条件的变化,它并不是“新课改”的标志物。方式方法的选择是根据内容需要而定的。有些思辨性问题,如果教者不讲授解题的思路,学生又怎能轻易地掌握解题的技巧?有些知识性的问题,教者三言两语便可令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这样高超的语言技巧本身是艺术,这样的讲授,何陋之有?
“新课改”的特点在“新”字,实施新课改就要充分体现其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从根本上来一场“新”的革命,不能走老路然而教育教学思想成果的历史传承性又注定了改革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传统的不一定都是过时无用的;新的,仍需要实践检验,我们实施“新课改”,求“新”而不能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