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主动学习,事半功倍

阅读:107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15 17:49:14
分享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 付珊珊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质。地理科学由于它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所以培养好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即地理科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例如: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发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达尔文从小对动物的兴趣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样,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堂难忘的野外实习课、生动的cai课、录像课,甚至任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表人才,性格幽默风趣等等,老师尽可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例如:尝试经常把初中学生已经有兴趣的东西联系到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言表现,从而发觉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自己本来就像张衡一样很爱好地理,自己本来就知道了很多天文地理知识。再加上老师经常性的表扬,产生兴趣的效果很好。又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首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吗?”马上就会有近半数学生争先恐后地相继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等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的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味,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
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为了养成当天知识当天消化的好习惯,我给初一的新生做个实验:三个中等学生每节课时的作业量若当时完成只要5分钟,正确率为98%。第三天完成要12分钟(做不出的可查书完成),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68%。一周后完成要半个小时,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45%。实验结果一出,学生笑了,我趁机问学生:这三人谁在“事倍功半”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事半功倍”呢?从此,学生养成了今日知识今日消化的良好学习习惯,甚至有些同学能当堂完成作业并记住主要知识。到课前提问或考前复习提问时,大部分同学能快速回答出来,有次公开课,听课老师叹道“学生对知识非常熟悉”,口气不无惊奇。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尤其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在讲日本这个重要国家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了解日本哪些地理知识呢?”就会有不少学生竞相发言自己从书刊杂志、电影电视或其它学科中了解到的日本知识,讲不出的又想表现的同学就有点后悔自己平时没留意了。我趁机表扬回答了的同学记忆力强、见识广,也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只要你今后多留意,你一定不亚于刚才的同学的。果然如此,以后地理课上更少了沉默者,真正的师生交流、教学相长,我都从同学们的见识中增广了不少知识。碰到同学们有错时,就及时由其他同学或老师加以纠正,碰到有疑问的,就留到课后师生都去查寻资料。如有一次讲到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时,有同学讲二次大战时英军舰队问题时,同学有争议,于是下一堂课上就有三位同学查到了真正史实,并分析了原因。不少同学在写周记时提到:“地理堂上见识广”,在这讨论与争议之中,主动学习的习惯成自然了。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lightlysweet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