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阅读:45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9/15 17:43:55
分享到: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鉴于此,本人在近一年教学中尝试了合作学习的教学,下面就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意识
生物学是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与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系系相关的一门科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迎合了此学科的特点,加强了生物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从而决定了生物学问题不再是简单的直接的概念、定律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七年级第一节生物课,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个人的经验、阅历及能力的有限,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对生物的作用,同学们会各抒己见,但要想全面、科学、准确地解决问题,是个人力量所不及的,从而迫使学生潜意识地寻找一个集体──合作小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顺势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打破常规座次,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变被动为主动,更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合作小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学习之前,充分调动其兴趣,挖掘出学习的内在潜力,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应适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难度、需合作解决的问题。如“调查校园的生物”一节课,就我校实况而言,校园环境包括:菜园、垃圾角、沟渠、草坪、榆树墙和柳树林等,贯穿上述六处的是一条迂回曲折的调查路线。针对这条调查路线,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沿调查路线对观察到的生物做详细记录,注意记录不同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2、将调查到的生物按某一标准分类。3、完成调查报告,准备交流。另特别注释:完成上述任务时限为20分钟。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会自然向小组靠拢,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再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合作学习兴趣。
二、加强理解,把握合作学习实质
在冲动和愿望趋使下的合作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课堂秩序混乱,学优生占优势,学差生被挤压;不假思索盲目做答;一味的我认为……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有本质的理解,不能只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本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题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再此基础上,小组讨论达成共识,设计一套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此问题的探究。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切实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即“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三、潜移默化,培养合作学习技能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谈不上互动,只是教师单向的注入,所谓的互动也只不过流于形式,而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强调: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它更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小组,它是班级的缩影,是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小组中由于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彼此分享成功喜悦之余,他们会油然而生“荣辱与共”、“我与小组共存亡”之感,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有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时,要等对方说完;对组员的精辟见解,独特观点,予以表扬,达到共享,学会反思;心平气和,学会认真主持,恰当评价,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学得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这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缺乏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是无从谈起。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