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在困惑和反思中前进——“312”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17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7/6 11:29:08
分享到: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新课改,而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步步推进,其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在新一轮课改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尽快实现新的目标要求,我们需要努力强化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但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创新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规律、分析教学效果等内容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
一、“312”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能够尽快实现创新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规律、分析教学效果,我校领导进行科研攻关,综合多校的教学经验,创设了“312”新型教学模式。
“312”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3”三定,就是定目标、定方法、定时间;“1”一找,就是找规律;“2”二看,就是看拓展和看效果。
二、改变是痛苦的过程
“312”教学模式自提出到实施一直在我校都是争鸣不断,尤其是对其的目标内涵、实施方法以及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的争议也颇多。而早在2008年,吕达先生就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思考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中讲到: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深化改革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搞好新课程,一要坚持,二要反思,三要深化。因此我们认为,在吕达先生所提出的三要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思。在实践教学中,对我来说改变以往熟练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在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时,只能通过充分地验证、讨论和反思之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才能感悟到新教学模式实践意义之所在,从而保证新教学模式能够健康、有序地推进。
三、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教学反思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后通过教学反思提出教学疑问、探讨研究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通过进行课后反思来促使师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学课堂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在为进行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的同时,还是应该及时地反思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不足之处,回顾分析在教学目标、方法、时间的设计上所隐藏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研究解决方法。因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才能真正实践新课改的要求及“312”教学模式。
例如:在九年级Unit 9 Section A (1a-2c)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如何使用以下生词:invent, be used for, operate;(2)一般过去式的被动语态怎么构成?(3)如何用被动语态描述一个发明的来历和用途?重点掌握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构成方法:was/were+done。另外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将教学时间分配为:(1Leadin (5 minutes);(2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10 minutes);(3Group work(10 minutes);(4Listening(5 minutes);(5Pair work(10 minutes);(6Exercise(5 minutes)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根据“312”教学模式并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尤其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其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激发学生反思的兴趣,学生也就很容易掌握和消化所学的新知识。
其实“312”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教学前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寻找规律,课后观察教学效果。但是从教学实践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课前的三定其实应该建立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后,因为只有掌握了课中的规律及课后的反思,总结优点及失误之处,才能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环节。
     来源:网络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