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生物小课堂 探索大世界

阅读:39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8/31 16:47:01
分享到: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在二者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种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大突破,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怎样使小小的生物课堂“活”起来,让它成为探索世界奥秘的研究场所,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了以下几条供同仁推敲。
1、生动有趣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好,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精神振奋去猎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为生物课堂插上“高飞的翅膀”。
例如:在《生物的分类》这节课上,我设计了故事导入法,先讲了一个故事《鸟兽大战》:小鸟和兽类发生了一场大战。第一天小鸟获胜了,蝙蝠就跑到小鸟群中,说:“我是鸟类呀,你们看,我也有翅膀。”小鸟接受了它。第二天,兽类获胜了,蝙蝠又跑到兽群中,说:“我是兽类呀,你们看,我也有牙齿呢。”可是兽类知道它曾和鸟类在一起,没有接受它。第三天,鸟类和兽类取得了和解,可是它们谁也不愿意接受蝙蝠。蝙蝠只好在夜间活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立刻被吸引了。这时,我马上提出问题:“蝙蝠到底是鸟类还是兽类?地球上约有35万种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因此,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欣赏图片,画简笔画,诗词朗读,现场情境导入……形式多样的导入法,可让小小的生物课堂“活”起来。
2、创设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在《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一节课中,我一发下大豆种子,学生们就想动手操作。原计划先讲解,再操作的想法,被学生们的热情淹没了。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教学设计,让学生先用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学生立刻开始认真阅读,很快就不断有学生举手告诉我:他已经找到了每一部分,让我来听听对不对。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大豆种子的结构图,让他来填写结构名称。接着,我又在旁边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有根茎叶的植物模式图,让学生来猜一猜:种子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或者在种子萌发中有什么作用?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猜测:有的说胚根能发育成根,胚轴能发育成茎,胚芽能发育成叶;有的说种皮有保护作用;有的说子叶发育成最早的两片小叶;有的说子叶里有很多营养物质,可能会对种子发芽有用;有的说子叶能保护着夹在中间的胚……尽管他们的猜测和假设有些是不正确的,却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一种很好地锻炼。
因此,创设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不仅让生物课堂“活”了起来,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认真观察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快乐畅游在生物的世界。
3、恰当运用教学机智,营造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迅速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例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教学中,原计划上课时先提问一下显微镜的构造、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对光等知识,然后对这节实验课提出具体要求,实验结束时进行总结。可是上课时,一看到显微镜,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我突然感到:有没有必要先进行复习呢?何不直接让他们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于是,我就对学生说:“忍耐两分钟,在动手操作之前,明确老师交给大家的任务:第一,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第二,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第三,观察后画出结构图;第四,实验结束时整理好实验器材。给大家30分钟完成这四件事,好吗?”“好!”同学们立刻认真复习课本,学习动手制作。不到20分钟,就有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做好了,您来看看。”“嗯,不错,你能把它画出来吗?”我一边欣赏,一边说。“能!”说完就认真地画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有的效果还特别好,学生们都热切地期待老师的评价,我就一边看,一边笑着说;“太棒了,比课本上的插图还清楚!”他们会高兴地跳起来。两人一组中的一个马上说:“是我制作的装片!”另一个说:“是我调出来的效果!”“那么你们能不能交换一下工作,看效果怎样?”也有的学生做不出来,旁边就有同学主动帮忙找原因……结束时,又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了这堂实验课。
在活跃的生物课堂中,学生已逐渐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灵性和毅力来促进自身的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支持学生的学习意图、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坚持性,使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与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
4、 动手动脑相结合,把“问题”球踢给大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闪光的灵感”突然而至,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在《探究小麦种子成分》的实验中,学生用石棉网对小麦种子进行加热,目的是“燃烧种子”。可是隔着石棉网,种子只冒烟,不燃烧。有几个脑子灵活的学生就用火柴引燃了小麦。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即请大家一起想办法。于是,有的学生把小麦种子放到石棉网上没有石棉的部分,有的学生用铁丝扎起一颗小麦种子直接放到酒精灯上燃烧……我把这些方法都介绍给大家,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好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不但节约了实验时间,还让学生有了质疑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如: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我先让课下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遗传现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调查,问题就不断地提出来:“为什么我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却是单眼皮?”“有个小孩父母的肤色都很白,这个小孩却比较黑?”“我的同学是双胞胎,他们两个学习成绩都很棒,而他的父母却是一般劳动者?”“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我们村有一对夫妇是表兄妹,他们的孩子也很健康呀!”……学生的问题大量涌来,我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问题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然后特意安排了一堂展示课,让学生用小品、相声、音乐剧等多种文艺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答案。生物课就变成了一堂文艺演出,学生们又导又演,不但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而且在表演中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
正是这种形式多样的课堂设计,让生物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变成了生活的大舞台,学生既是问题的生成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们不但要面对失败,而且要通过反思和精心推敲,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不断生成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不仅能真正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促进生物课程与学生人格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同步实现。 
正如马卡连柯曾指出的:“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新课程,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让生物课堂“活”起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