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

阅读:59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8/31 16:37:45
分享到: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根据目前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该如何创设良好的生物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以教材形式呈现。新观点认为:知识只是看作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2.学生观 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所以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学习观 学生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4.教学观 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①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②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断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③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
二、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创设问题悬念、新奇的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气氛就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良好的开端。
2.有利于启发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
创设问题情境,符合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能使他们思维得以提高,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息息相关,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决策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有利于适时、和谐地进行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技能目标外,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实施又显得办法不多,用传统的讲述法宣扬思想教育,更是显得手段单一、教条,无法吸引学生,如果我们适时用图片、故事、录像等来创设情境,能在不知不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我们通过讲胎儿在母体中成长的故事,创设母亲十月怀胎的感受的情境,培养学生尊爱我们的母亲,孝敬母亲的良好品质。
4.有利于预防和矫正学生的认知缺陷,强化反馈信息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建构的,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往往是错误的、模糊的、肤浅的,并且这种经验知识十分顽固,不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成了生硬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构建新的知识。如果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新的知识放入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效果则会好很多。例如:向日葵花盘是一朵花还是一个花序的教学。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教材、其他信息),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在生物学教学过程,教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根据实践证明,有以下几个策略。
1.问题情境
指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前和探究学习过程之中,为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精心设置一定的问题即疑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分成两种:“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例如:我们教师在教学“叶片的结构”时,可以先展示实物叶片或亲自去观察叶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叶片正面和背面颜色的不同的问题(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这样问题的驱动下,探究问题的解决,主动探究叶片的结构解决前面发现的问题。实际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的心理,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探究的角色,更容易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又例如:我们在学习“泌尿系统”尿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设置关于水代谢的问题情境,设问“人们尿液中的水是否全部来自我们喝下去的水?”,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会主动探究尿液中的水怎样来的?来自什么地方?不知不觉探究学习了尿液的形成原理,同时可以解决粪便中的水的来源,组织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分解产生水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
2.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①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农村同学观察到的酿糯米酒现象,饭菜变馊变质现象,潮湿种子堆放久了变热现象等。②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农作物栽培、养殖业等。③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疾病治疗和预防等生活实践情境由于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比较熟悉,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缩短师生的距离。但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一探究竟的心理,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非常符合科学家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时事热点情境
时事热点一直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内容,时事热点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以及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例如: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可设置成太空诱变育种的教学情境,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可设置成环境保护策略的情境,温室效应可设置成碳循环的情境。“非典”、“禽流感”设置成免疫、病毒情境,“邓丽君之死”设置成呼吸系统的情境,“九八抗洪“设置成环保以及根的作用的情境等。
时事热点情境的创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夯实课内的基础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只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生物学史情境
生物学史是对科学家的高度概括、结晶和升华,是生物学科宝贵的财富,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学史设置教学情境:生物学史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发展史、科学发明的历史、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生活史。利用生物学史创设教学情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通过科学发展史情境的创设,可以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史,经历了许多代科学家,经历了许多典型的科学实验,终于基本上搞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知识,矫正错误认识。
②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之所以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发明,除了有精神上坚韧不拔、挚着追求外,还有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设置成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对科学家研究科学过程的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科学研究的变通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例如:学习遗传规律时以孟德尔为例体验孟德尔用统计学研究遗传的思维,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研究时,体会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物理学上同位示踪法研究宏观世界的研究方法,以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为例,体验生物学建模思想的研究方法。
③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人文内涵。通过对科学史创设情境,还可以感受科学家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挚着追求的精神,例如达尔文进化论创立。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合作精神,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态度。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创立,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吸收别人的成果并成功合作的典型。
四、教学情境的实施方法
创设数学情境的策略有了方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施呢?
1.语言描述:此方法就是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叙述,在课堂教学中此方法最方便及时,又十分灵活,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十分适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例如:可以用谚语“朵朵葵花向太阳”作为植物向光性的内容创设情境,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作为创设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创设“维生素的作用”的情境。
2.观察实物:生物学研究的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来观察,解剖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用实物创设情境既方便、直观、真实感强,容易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经济不受太多条件限制。例如,我们学习花的结构时,直接让学生观察实物,又如学习蕨类植物生殖时,让学生直接观察蕨叶片后面的黄褐色突起,探究情境自然形成。
3.实验演示: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上的许多原理,机制来源于许多代科学家长期实验,实践归纳总结的结果(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同时我们的许多原理、结论需要在实验实践中得以验证(例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我们的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利用教材上的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实验方法创设情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仔细认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研究草履虫应激性时,可以先做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1)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目前教学中十分流行的方法。(2)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3)多媒体创设情境在生物上的适用范围我认为有三:①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多媒体信息容量大,有潜移默化之功效。例如:环境保护、欣赏生物形态结构美等。②可以展示生物的微观世界。例如:细菌、病毒的形态结构,染色体、基因等形态结构。③可以用于反映生物的动态变化,生命活动过程。例如,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过程,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等。
五、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生硬随意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而创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学习的兴趣点,不要不加选择随意创设,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发生混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意义。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始盛开。”不能放入培养学生对花的欣赏内容之中,只能放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内容之中。
2、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过去大多数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多数重视了新课引入创设情境,但我们还应该将创设情境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除了新课导入外,教学环节的过渡也要合理利用,使环节过渡自然,引导学生从一个兴趣点过渡到另一个兴趣点。例如:遗传物质的层次,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它们之间的过渡可以用生物学史自然过渡。另外,新课结束之后,也可以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也可以为下节课的内容作一些铺垫。我们教材的“进一步探究”实际上是教学新情境的拓展和延伸。
3、创设情境不能过多过滥,特别是不要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认为创设情境有许多好处,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在课堂要不加选择地使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满堂课都是放课件,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这样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学生被课件吸引,失去对知识的关注,久而久之对课件习以为常,失去兴趣。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新课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的创设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