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STS教育思想与生物新课改

阅读:70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8/31 16:29:11
分享到:
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学科教育目标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STS教育思想作为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新鲜血液,促进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STS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一种趋势,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模式,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 )、社会(Society )的英文缩写。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并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从知识和情感上都得到满足。
一、STS教育的概况
STS教育的产生起因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的技术革命出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碰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有的涉及社会,并发展成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和技术,需要培养了解社会、致力于社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更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并能参加涉及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改革理科课程和教学方法,于20世纪20~30年代提出了STS教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设出STS课程。如英、美、澳大利亚等国和香港等地区,开始在理科教学中实施了STS教育。英国开设了《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社会中的科学》、《社会中的物理》等;美国开设了《社会中的化学》等课程。上述STS新课程中设有很多单元,如疾病与卫生、水和健康、人与环境、食物、人口、能源、资源、废物处理、生活中的塑料、家电、信息技术等。也有些国家和地区结合学科教学有选择地增加有关STS内容,把STS思想和问题渗透于现行的理科课程。如香港地区高中生物学补充教材增设了如“艾滋病”、“中国癌症的调查”、“肾衰竭与生活”、“从食物标签看食物构成成分”等单元内容。我国在1985年也曾召开过有关理科教学中STS教育问题的研讨会,并在部分高校和中学开设了《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许多研究者认为,把STS渗透或综合进现行的生物学教材之中,不打乱教学现状,这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
二、生物新教材编写中体现的STS思想
新课程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进生物学教学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思想,新教材除开设三个必修模块外,还增设了 “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几个模块,介绍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思想,以及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三、生物课堂教学中体现的STS思想
随着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已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新课改要求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而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中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对固有的生物现象进行自主分析、研究、探索和实验,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总结生命活动的规律。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增强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步入社会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方法可有以下几种:
1.问题探究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反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需要,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在通过直观教学,引导学生闻见、感知的基础上,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利用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2.问题讨论法。例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场调查法。它要求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实地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调查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例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4.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实施STS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熏陶学生情感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掌握方法。教师应塑造自身形象,勤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真挚的情感投入、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等去征服学生,使学生由信服到佩服。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情感共鸣。活跃的课堂气氛更容易渲染师生共同的情感,也易于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关心、尊重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自尊心的作用,多从正面引导和启发。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表扬,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要充分肯定、信任,使他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 
2.选择多种情育方式,激发学生情感
以理育情: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让理智来支配情感。事例育情: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编趣味性、思想性强的例子作为启情材料,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营造出愉悦的氛围。实践育情:实践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把有关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行激情、以情育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创设多样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不仅要优化学生情感生活的环境,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多样的教学新情境。例如教学中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尽量为学生多创造些愉快、民主的集体环境,让学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教学之余,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旅游及调查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是多么美好。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生物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是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努力学习STS教育的理论和技术,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STS教育问题,促进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迎接21世纪──生命科学为带头学科的世纪。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