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重视学法教学

阅读:40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8/15 11:15:15
分享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条件。那么,怎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呢?根据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效果较好。
  1、依纲阅读法。即教师依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达到熟悉教材,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2、粗读教材法。所谓粗读教材法就是粗略地通读一遍,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它要求学生提纲式地把握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因为是泛读,所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印象不深,对问题理解的通透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听课,并为下一步细读奠定基础。
  3、细读教材法。细读教材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理出基本知识结构。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
  二、指导学生小结的方法——纲要浓缩法
  纲要浓缩是指借助一种直观教具、结构图表或比较图表浓缩学习内容,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线”的记忆变成“面”的记忆,形象直观,重点突出,脉络清楚。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节、课、单元或全书小结。
  三、指导学生学会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把学生看做主动学习的对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还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与时事相关的感性材料,从感性材料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多参与讨论,在讨论活动中学会发现。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课堂教学是“学会发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牢牢把握这个阵地,坚定不移地实施培养策略,学生的发现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
  四、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而思维的主动性又表现在主动探究和遵循学习规律,由形象思维活动上升到抽象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一味的把教学内容、要点、联系全盘托出,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而应尽可能给学生置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并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
  五、指导学生学会参与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我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注意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努力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时也着意于利用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本人曾就农村环境的现状让学生作一调查。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农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极大改善,家家都盖了新房,而且打扫得干干净净。但走到附近的河边或田头,却发现各种垃圾杂乱、污秽不堪,河水变脏变臭。到了农忙季节,农田里的稻草成了焚烧的对象,烟雾缭绕……。针对此种情景,同学们感触极深。同学们提出了保护农村环境的种种措施。如:必须重视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专人负责上门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整顿河道;参加义务劳动;对于稻草,同学们建议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回收、加工和再利用,同学们尽情地发挥自已的想象力,提出了许多建议。尽管有些建议不成熟,但这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六、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会经常存在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其表现为新旧知识间的冲突或知识与实际的冲突,其实质是一种认知冲突或知行冲突。如果不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点,就不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更不可能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各种疑点的解析。一是要善于设置疑点,如上课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疑点:为什么同样是西瓜,夏天时价格很便宜,而在冬天时价格却十分贵呢?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疑点,启动学生思维,就显得十分自然得体。二是通过解决学生思想实际中的疑点。如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道德的滑坡?诸如此类的疑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加以及时解决,一方面我们传授的知识难以为学生所真正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会扼杀在学习中的思维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断地解析各种疑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获得知识,同时也是不断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会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这样,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