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教授汤涛也在个人微博中披露,到美国后,张益唐常“以车为家,默默苦攻难题”。
要么沉寂,要么让学术界惊艳
互联网上,更多年轻的数学爱好者开始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张益唐的信息。这位数学“大牛”浮出水面之前的一些学术状况,听来很值得国内学人深思。
目前,能公开检索到的张益唐的学术论文只有2篇。即使在不十分追求学术GDP的美国,考虑到张益唐的年纪,如此“低产”实难获得大学的芳心。一些学者分析,这可能就是张益唐到目前仍然没有拿到美国大学终身教职的原因。“他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自己的水平。”
蔡天新记得,早年求学北大时,就有同学觉得张益唐性格有些“孤傲”,但大家都相信,凭他的水平做出成绩是迟早的事。“只是没有想到,他做出成绩等了这么多年,这成果这么了不起。”
汤涛也发出感慨:“(在美国)从没有正式工作,以为离开数学界了。一出成果《自然》见!华人佩雷尔曼(俄罗斯数学天才)?”
在科学青年集聚的“果壳网”上,现任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学系的助理教授王若度专门写了一篇科普文章,介绍张益唐的研究。他说,“如果张益唐的结果是正确的,那无疑是世界数学界的一大进展,其结果影响力甚至可能超过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所做的工作。”
昨天,多位任教于国内高校数学院系的教授也给出了类似的评价。“影响可能不如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大,但肯定是载入史册的。”
截至目前,《数学年刊》的审稿人对张益唐的研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正式文章还未刊发。Goldston教授也在评阅这篇文章,并认为这篇文章目前没有显而易见的问题。他甚至说:“真不敢相信我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个证明。”
王若度则说,“考虑到张益唐并不是成名的数学家,审稿人想必是在非常详细的审阅之后才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