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就要参加中考了,复习任务挺重的,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时间少一点,老师讲课的时间要多一点。”昨天,某初三朱老师说,从初三开始,学校的“课改”不那么拘于形式,还是要向中考看齐。朱老师所在的学校是去年开始课改试点学校之一,去年为了真正带动学生进入全新课堂,教室里一改常规的竖排座位,而是改成了T字形。但进入初三后,学校的座位慢慢回到了原位。老师认为,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养成主动讨论的习惯。
学生说
在小组讨论中进步很快
去年9月13日 时报曾报道过《杭州初中教室不再“排排坐”》,杭十三中、建兰中学、文晖中学等学校,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纷纷把教室的座位变成T字形、长方形、六边形等“会议桌”。
记者曾走进初一教室,体验了一堂小组讨论形式的科学课。教室里6人一个小组,一到实验环节,6个学生分好工,没有一个人闲着。“小组讨论,每个人都要发挥的。”组长小童,指了指教室门口贴着的“课堂学生学习状况评价表”,上面正记着“第三小组:预习+1;第六小组:探讨+1”。
将近两个学期,小童觉得这种形式挺好的,上课氛围很好,不像以前有同学在课堂上开小差。“我以前不是最主动的,但现在一有什么不懂就会跟同学讨论,好像已经成习惯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所初中的初一学生,90%初一学生喜欢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这一年里,我的英语成绩提高了近20分。”小杨的英语基础差,她觉得小组成员的帮助功劳很大。
加减分激励措施不再有吸引力
去年,部分初一学生一进校门开始新课改,而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来说,属于“半路出家”。在采访中发现,有学生并不喜欢小组讨论的上课形式。
小陈是一所公办初中的初二学生,学校里提出新课改是在初一下册的末尾,真正实行课改则是在初二。对于已经上课一年传统课堂形式的小陈来说,课桌椅一下子变成T字形小组讨论形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上课不太“舒服”,要扭转着才能看到黑板。
“不过这只是小事,因为可以调整坐姿。”小陈说,最要命的是小组发言。因为小陈是组长,但是苦于所在小组内的成员成绩比较一般,发言也不是很积极,“每次老师给一个任务请我们交流,组里面的成员都推脱,最后总结发言的肯定是我。”
“如果你们小组竞争不过别的组的话,是不是就会一起扣分了?”在记者的询问下,小陈的回答是:扣分和加分,组里的成员都不太在乎的。“我们小组本来在班上就是比较沉默的那种,有些好胜心比较强的组可能会比较在乎加分和扣分。”小陈说,“因为最后还是要看考试成绩的,这个平时上课发言怎么样其实也不太重要。”
老师说
小组讨论只是一种课改形式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不少班级的座位取消了T字形或U字形的排法,而是回到了传统的竖排。
一位数学老师说,虽然座位安排改变了,但小组讨论的形式并没有放弃,比如数学课上遇到一题多解时,几个学生讨论的效果比老师讲得要好。“到了初三回到传统的竖排形式挺好的,”
惠兴中学的陈老师说,到了初二、男生开始发育得很快,班上身高差异特别大。“高的有180cm以上,矮的只有140cm左右,这样悬殊的身高差异,学生们如果小组打乱了坐,恐怕高个子的学生很容易挡住了矮个子的视线了。”这一点,说到了初三学生家长林女士的心坎里。她曾担心孩子个子高,常侧着坐黑板会影响视力,她一直觉得,为了讨论,为什么非要按T字形坐呢?
“现在的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是很好,所以在初一、初二阶段,课堂上采用讨论和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上课,对学生来说很有必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对于以后的学习也受用。”马校长说,但到了初三,难免有中考压力,而且学生层次也分出来了,不再局限于T字形坐。杭十三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马锦绣,现在上初二和初三的数学课,所以初二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时间会比初三课堂上多一点。
“课改不是局限于一种上课形式,而是理念上要让学生学会和主动参与讨论,让老师把课堂的中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再是老师一个人讲。”马校长说,即使调整了座位也不代表什么,课堂上一有讨论的内容,前后几位同学转个身,就能进行讨论了。
杭六中的柴伟明校长认为,小组讨论只是课改的一种形式,课改最主要的是改变老师一堂课讲到底的观念,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调整。比如,在每个班、每个小组内的日常表现,进行统计,一个月、一个学期再统计,和学生期末的评奖评优,甚至关系到保送生的资格审核,都要算进去,让学生真正认可这种方式。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关关负责人也表示,模仿小组讨论形式只是课改的开始,经过这个模仿阶段,不同课程的老师应该找到更适合不同课程的上课形式。“等老师们进入‘创模’阶段,才是课改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