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化学学科中科学的解释不一致时就产生了化学模糊观念(fuzzyconception)。比如学生对气体的助燃性和可燃性搞不清楚,总认为氧气也可燃烧;学生对铁与生铁分不清,认为是一回事;误认为白色污染就白色的污染;二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催化剂仅仅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等等。这些模糊观念和科学概念虽然同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均由主体的认知活动所产生,但是却与科学概念大相径庭,它们扰乱了学生正常的思维,严重阻碍着科学概念的形成。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学生头脑中的化学模糊观念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广泛性、顽固性、肤浅性、隐蔽性、差异性。
1化学模糊观念的特点
初中生由于受到认知主体思维发展特点、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模糊观念往往表现出诸多特点。笔者通过对广大一线教师和初三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最终归纳出初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五大特点。
1.1广泛性
化学模糊观念不仅广泛存在于每个学生头脑中,而且也广泛涉及化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我们曾经在教师中做过调查,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在“气体、物质的结构、质量守恒定律、酸、碱、盐、溶液、水的组成、水资源分布的情况,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一些基本技能、金属的有关知识、有机物质、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能源及能量之间的转化、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灭火器的认识与使用,缓慢氧化、自燃、爆炸、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化学计算、一些化学基本概念的关系、有关的环境保护意识”等等这些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化学模糊观念。
1.2顽固性
科学学习的研究发现,要纠正学生头脑中现存的模糊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曾经对我市某重点中学某班的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在他们刚刚学过溶液知识时请他们判断“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这句话的正误,当时的正确率是89.6%,时隔5个月后,我们仍然用这条题目请他们判断正误,结果正确率仅上升了1.1%,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人们,学生头脑中的化学模糊观念是顽固的,因此不容忽视。
1.3肤浅性
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结论是很肤浅的,由于中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有限性及其认识过程的自发性,他们在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往往缺乏逻辑性,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象阶段,不能正确地通过具体表象形成抽象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例如,我们在学生刚刚学完质量恒定律时出过这样一道题,纸片在空气中燃烧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与燃烧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的结论虽然是对的,但是仍然停留在感知觉阶段,思维不够深刻,学生回答变轻的理由就是:“纸张燃烧后,质量变轻,燃烧时,它慢慢地收缩,用手轻拿起,放在手里,没有感觉,说明很轻。”这个理由的回答仍然是从感知觉的角度来思考的,没有触及到纸片燃烧后质量变轻的真正原因。
1.4隐蔽性
教师讲授科学概念时,有些学生的模糊观念虽然看似转变了,但是其实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会用自己原有的理论来解释问题。他们的想法、看法不一定表现出来,而是将科学概念努力地向自己的想法靠拢,尽量维护自己的原有观点,在融合两者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而这种新的想法可能正确、也可能不全面或错误;而有些学生也可能在头脑中另划区域,保护自己的想法,因此常出现学生考试时用教师所教的科学概念应试,平时解释常见问题时却坚持采用自己的理论,暴露出真正想法的现象。他们把术语的积累看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把术语的增加当作是自己科学知识增加标志,但使用术语并不意味着学生理解了术语,他们可能只是记住了答案。在通常的教学测验中,有很大一部分题目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学生只要记住那些方法概念,不需要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答对,这样,学生头脑中模糊观念因为具有了隐蔽性,因此很难探查。
1.5差异性
由于个人思维习惯与方式或日常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在头脑中自发构建的个人观念与理论框架也有所不同,认识同一概念或同一现象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我们的访谈中对这点体会尤为深刻,当我们问及学生“你了解酸雨吗”,差生只能告诉我们他知道酸雨有害,但酸雨究竟是什么,他也不是太清楚,而优等生不仅能告诉我们酸雨是怎么形成的,而且居然还能说出酸雨的pH是小于5.6,会腐蚀大理石雕像等等。模糊观念的差异性还体现在,有些模糊认识在学生头脑中存在时限短,而有些模糊观念却似乎顽固不化。存在时限短的模糊观念会随着后继学习的正迁移自发转化为科学概念,而一些顽固不化的模糊观念有时可能会伴随学生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