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底层生活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莫言曾经说过,文坛就像池塘一样,其中有很多种鱼,每种鱼都有自己最适合活动的深度和区域,每个水域和深度中,也必然会有最适合某类鱼的食物。文坛亦如此,各个不同层次的作家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追求和理想。有记者问莫言,您觉得您是处于哪个水域哪个深度的“鱼”?莫言说,我相对来说还是在比较底层的,沉得比较深的,但我不是大鱼,只是那种喜欢贴着底层生活的鱼。他认为,最近10年来文坛反而是沉下来了,有不少人在悄悄地写作。而认为文坛是“浮躁”的这样的判断,其实仅仅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很多年轻作者出手不凡,他们创作中短篇小说的水平,已经完全达到了跟世界范围内的作家、跟世界文学对话的程度。
一句话点拨:生活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不少文学作品大概也不免沾染上些浮躁的气息,正因为明白了这点,莫言更愿意做一条“贴着底层生活的鱼”。
适用话题:沉下来、抛却浮躁、谦逊等。
往事 用故事吸引世界
山东高密,到处都是讲故事的人。莫言回忆说:“在我们乡村的广场上,在我们的集市上,在寒冬腊月生产队喂牛、喂马的饲养棚里,我们都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说书人,给我们讲述古今中外的故事。我听了这样的故事,回家对我的父母亲讲,对我的哥哥姐姐讲。他们刚开始对我的这种讲述非常反感,但是很快他们都被我的讲述吸引。我母亲后来也对我网开一面,允许我在集市上听人说书,允许我到别的村庄听村子里的人讲故事。回来以后,晚上面对很小的油灯,她做棉衣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讲我听到的故事。有时候记不全了,我就开始编造,当然我可能编得还不错,以至于我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个说书人。”
一句话点拨:听故事有趣,要学会讲故事却不易,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编得宛如亲历,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的用心积累,显然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适用话题:用心积累故事、厚积薄发等。
踏凹门槛的书痴
莫言自小对书就很痴迷,直到现在他还记得一个很鲜活的例子。他说:“我们家实际上都爱看书,二哥也是个书迷。我们家原来有一条门槛,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每天晚上这个煤油灯的火苗真是像一个黄豆一样那么小,我母亲在锅灶上做饭,我们就利用这点机会,一脚踏在门槛上看书。踏了几年之后,那个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给踏得明显凹下去一块。”莫言坦言,这与那个时代有关,没有文化生活,觉得这个东西就能把你抓住。“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几本书了如指掌。为了看书,也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一天的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被我看完了。”
一句话点拨:莫言愿意用一天的辛苦劳动换书来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与震撼的事情啊!有了这种滴水穿石的恒心,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适用话题:痴爱、恒心、感动等。
把作品放在高粱地里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30多年前,当莫言爬上装运新兵的卡车时,连头也没回,感到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可当汽车停在一个离高密东北乡只有二百华里的军营,带兵的人说到了目的地时,他才感到深深的失望。两年后,他重新踏上故乡,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迎着自己走来时,眼睛里顿时饱含泪水。那时候,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莫言说,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都是以这块土地、以我的经历为题材,甚至小说中的很多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没有这块土地,没有父老乡亲,就没有我这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