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市的异地中考方案实施细则出台,规定了外来工子女中考时想与户籍生享同等录取,需满足几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家长须在中山拥有合法稳定住所。据了解,今年初三应届的非中山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约有4000多名。(5月14日《中山日报》)
教育不公已是中国社会一个常说常新、颇为棘手的问题,且现实沉苛日重。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教育不公表现之一就是异地考学问题。如果将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的话,那么户籍问题便是酿成教育不公的起点之一。长期以来,因为户籍(学籍)问题的存在,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遭遇过子女在就业地的考学难问题。孩子教育问题不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便很难在就业地安居乐业,也很难对就业地产生归属感;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容易积累矛盾,使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同时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来的整体发展都将起到不利作用。
可喜的是,在全社会的长期呼吁之下,去年全国包括广东在内的多个省市都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为切实解决教育不公问题跨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倘若各地依然不能允许外来人口子女在当地上小学、初中与高中,那么社会期望值颇高的异地高考政策,就有可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水中之月,造成实际效果与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从这个方面说,作为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一个配套和衔接,中山市出台的中考向随迁子女放开政策,等于是给突破异地高考藩篱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这一政策的大体走向,怎么说都是一个利好消息——异地中考由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表明中山在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本质上讲,异地中考让本地学校向外来工子女敞开了大门,给予了他们人生公平的起点,让“知识改变命运”变得触手可及。
要知道,早在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山外来人口已逾160万,其规模超过户籍人口。这个庞大的群体对城市的发展已经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他们、包容他们。对这部分人群的最大尊重,就是充分尊重他们应有的各项权益,尽量给予他们与本地常住人口一样的待遇。这是异地中考政策出台的深意和价值所在。
当然,随着教育公平事业的不断推进,一些瓶颈恐怕还得不断突破。具体到此次中山异地中考的条件来说,“合法稳定住所”(在当地购买或自建产权房作为生活的居所)这一门槛近乎苛刻;也正是这一条件,“卡”掉多数学生(仅有不足5%的学生能满足全部条件)。这无不提醒我们,如何适当降低外来工子女考学的门槛,尽量规避外来工子女因为随迁问题而失去正常的升学机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