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趋向之五;提倡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式的教学方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中考命题应合理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2013年备战策略
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把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落到实处,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注意狠抓督促这个环节。
2.重视知识的应用,教学要尽可能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注重当地具体情况,加强乡土知识教学,加强开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3.重视地图,加强图表训练,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
4..把读图、析图、作为复习地理基本方法.在复习中,凡是能够在图上找到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如: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规划、工业区布局等等),都应该通过对地图的分析来掌握,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变记文字为记图,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的图形。使记忆更牢固、更持久。
5..掌握地图分析的基本技能在研究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时,首先要分析这个地理事物是点状、线状还是面状。如果是点状的地理事物,我们就着重从它的归属来分析,如一个工业城市是一个点状的地理事物,在复习时,我们可以分析它属于哪个国家、哪个大的工业区或工业带、哪些交通线的交汇处、哪个地形区、气候区、布局模式等等,从归属的角度来分析它;如果是线状的地理事物,我们侧重分析它做为边界的特征及意义,它具有界定地理事物的功能,如太行山是山西省、河北省两省的分界、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秦岭-淮河界线更是典型:温度带、干湿区、南北方、水旱地等等,还可以从延伸的角度来进行知识点间的联系,如:某铁路线上有哪几个特大城市、工业区、地形区、气候的干湿区等等;如果是面状的地理事物,主要从相邻或包含关系考查其相互关系。这样,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层层分析、点点联系,就能迅速形成心中地图,巩固相应知识。
6..抓住特征,层层深入地剖析地图.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和其他地理事物都有相互的位置关系,如相邻关系、包含关系、重叠关系等,在识记地理事物时,注重分析该事物与周围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分析待掌握知识点所在地区的地图特征及其与这些特征的联系,用形象而简明的特征符号,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起来,使该知识点与这些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降低识记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的发展。
如在复习世界地理中的北美洲五大湖群分布知识时,应注意到五大湖群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且总体上呈汉字的“入”字排列。其中,一撇为密歇根湖,且完全属于美国,一捺为其余的四个湖泊-苏必利尔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且这一捺同时还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线。这样,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识系统,将知识要点图形化,促进了知识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和创新思维的锻炼。
6..自画简图,促进脑图系统的完善
通过简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图形链,经过这样加工后的知识系统,往往能起到一个提纲作用,利用这一框架,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系统。如在复习中国地理中长江流域的自然和经济等知识点时,首先明确长江的形状为一个由大写字母“V”、“W”与数字“一”的组合形象后,就可以将这个形象画成简图,作为掌握该地区知识的一个框架式的基础,把长江流域的地形区、天气系统分布、矿产分布、支流及湖泊分布、水电站、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棉花基地、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工业区、水文特征等等所有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并进一步明确各知识点在该框架上的位置。只要精观察、细思考、勤分析、多动手,就可以迅速地加工、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