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并不单纯受理性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同时要受到情感的驱使,脱离情感的认识和实践是不存在的。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情感在其中应有其相应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增强情感教育?1、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3、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4、从情感维度上对教学进行评价。只有注重情感教育,再能使我们的教育变得完整。
关键词:情感教育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并不单纯受理性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同时要受到情感的驱使,脱离情感的认识和实践是不存在的。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情感在其中应有其相应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生物教育,更要注重情感教育,才能唤醒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增强情感教育?本人根据一些教学理论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 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认知情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多方面、多形式、多途径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不仅对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都要作深入具体的分析以准确选择着眼点、启情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情感性、艺术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我们可以采用生动讲述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联系实际法、音美配合法、实物刺激法、师情感染法等来创设情境。我在教授“人类的过度捕猎”时,向学生提供了动物被捕杀的图片,再配一卡洛儿的《一尘不染》作为背景音乐。学生看着图片上可怜的动物,听着悲惨的音乐,很多学生居然留下泪水。可想而知,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有多激烈。
二、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交往双方是否民主平等,和谐融洽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保证。有人把教育界定为“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人本主义心里学家罗杰斯批评传统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成为师生交流的唯一纽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完全忽视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他认为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的,当情感因素受到忽视、压抑甚至抹杀时,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教师只有用真实的、对学生尊重的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信心。同时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只有表现出来的重要心理环境,而不良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导致学生的创造性不能只由发挥,并使学生产生戒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