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化学教学流程新探

阅读:63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4/19 14:55:37
分享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使21世纪的公民更好地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学生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革新教学观念,改变课程内容过去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努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调节”化学课堂教学流程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3教学示例
  
  谨以2001年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片段示例。
  
  [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一位老人牵着一只小狗走进一个山洞,没走多远就感到气喘、胸闷。于是,他牵着小狗便往回走,可是还没有走到洞口小狗便死去了,老人虽然感到呼吸困难,但还是安全走出了山洞。(教师旁白)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你猜测山洞中可能有什么气体?你怎样确证你的猜测呢?你能用实验证明为什么小狗会死亡,老人却幸免吗?比一比哪组方案最佳。
  
  [自主探究]学生自发进入学习状态,自学教材,展开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提问)请学习小组组长说出探究方案。归纳如下:(1)平衡实验;(2)小爬虫呼吸实验;(3)双蜡实验;(4)澄清石灰水实验;(5)石蕊试验。
  
  (演示实验)教师展示仪器(6个集气瓶中已预先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及课前捉到放在带小孔的纸盒中的两只小爬虫等。让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1:演示[实验5-5]——平衡实验。(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2:演示小爬虫呼吸对照实验,将两只小爬虫分别放入盛有空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用手表计时,观察小爬虫运动情况。大约2分钟后盛有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小爬虫死去不动,而盛有空气集气瓶中小爬虫仍能爬动。(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3:演示[实验5-6]——双蜡实验。第一次从烧杯上方迎着火焰直接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蜡烛没有熄灭;第二次教师指导其沿烧杯壁慢慢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成功。(提问)根据这一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分组实验)(1)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实验5-7]石蕊试验,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2)根据第88页图5-14,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观察变化。
  
  [合作交流](教师设问)以上探究,同学们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怎么鉴定某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你能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吗,你有哪些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收获。(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开展小组讨论、互动交流。)
  
  [反思调节](教师提问)
  
  1.为什么从烧杯上方迎着火焰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蜡烛没有熄灭?
  
  2.小爬虫实验为什么要做对照实验并计时?
  
  3.探测能否进入山洞或地窟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4.为了使以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需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回答,教师不断追问,学生互相纠正。)
  
  4思考体会
  
  实施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调节”为基本流程的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4.1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探究素材,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条件、社区化学资源、身边化学物质、网络资源并积极开发实验替代品,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探究素材,开启幽闭的心智,打开思维的大门,放飞囚禁的情愫,激发学习的欲望。
  
  4.2发挥激励功能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及时评价,当学生在学习中有积极表现时,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表扬,这样既给学生成功的欣喜,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当学生回答、操作错误时,不要简单批评、责怪,而是以信任期待的目光和鼓励性的语言适当引导、点拨,引起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保持并增进学习化学的兴趣。
  
  4.3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学习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教师要给学生合理分组,要充分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要为优秀学生架起进一步发展的阶梯,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不流于表演的形式或成为只有少数化学尖子的活动。
  
  4.4贵在灵活运用该流程四种教学活动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循环过程,教师应根据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化学教师的教学生命活力。
12
     来源:网络  编辑:xhz262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