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地理课标解读

阅读:1243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6/28 7:47:09
分享到:

 第一节 地球与地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无庸悔言的。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
(一)地球和地球仪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因此,选取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后面的地理学习所必须的,既没有必要系统,也没有必要深入。
综合来看,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论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7~9年级的地理学习,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地球的运动包括围绕地轴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学习目标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也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突出了“人地关系”。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全貌,于是,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地球仪,人们可以较为方便地认识和研究地球。因此,对于地球仪的学习应本着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使今后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中能利用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作用,以及利用地球仪,关键是认识经纬网,前提是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
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7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一开始就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缓解学习的恐惧心理,引发学习兴趣。利用地球仪,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地图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学习,主要侧重在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显得有点舍本求末。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工具的性质和作用。在“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并且学习重点应有所转移。
1.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地图学习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就是认识地图的性质,即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达到了这一目标,才能明了为什么要学习地图,才知道从地图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知识,才会在需要地理信息时去借助于地图。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用图技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为此,课程标准没有简单地要求了解地图三要素等知识,而是从联系实际出发,选择了诸如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貌形态等体现地图价值和作为地理信息载体的内容,以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地图的性质。
2.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地图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地图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和地图分类。地图要素是各类地图都具有的知识,因而是地图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地图分类的重点应是不同种类的地图在内容上的差异,以使学生在学习后,在需要某类地理信息时,会选择适当的地图去查找。地图可以按多种方式分类,如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地图等。对于7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地图,没有必要让学生枯燥地学习地图的分类。因此,课程标准主要要求学习地理学习中最常用到的地形图和综合性的地图,并隐含不同比例尺地图在内容上的差异。由于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体现现代地理技术,并从培养21世纪公民的角度,课程标准也要求了解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
学习地图是为了会运用地图,因此,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地图的技能是多方面的,并且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培养;结合地图知识的学习,可培养一些基本的技能。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技能包括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高度、识别地形、选择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信息等方面。
3.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学会使用地图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现代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促使学生认识到,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习地图所应达到的一个目标。课程标准选择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对“标准”的把握
(一)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在1~6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更何况一幅地球卫星照片,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球体时,没有必要转着弯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然而,我们有理由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来看很容易得出,可是,在人类的历史上,祖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思索和实践。从这一点看,本条“标准”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条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分别举一些例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凭直觉认为大地是平的,天空是一口倒扣着的锅。如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臆想大地是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1~6年级也已学过,到了7~9年级,学习此内容的要求要有所提高。由于地球太大,很难用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物体作比较说明地球的大小,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可见,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述看,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会进一步要求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其实,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之间的差别,与庞大的地球相比,是很微小的,在地球仪上,这种差别就很难看出来了。对于7~9年级的学生,没有必要作此深入学习。很明显,本条及上一条“标准”不提倡这样做。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查看全文点击附件下载
  附件大小:128K  附件下载 来源:  编辑:xukun_xk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