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目标及能力要求
(一)考试目标
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目标,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要做到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素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和认识现实问题、相关社会热点能力,评价社会有关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作用、意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及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能力要求
1.理解基本的概念与结论,理解相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2.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所给背景材料,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说明有关的社会现象。
3.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评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4.体现学以致用,引领有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过程中力求创新的导向。
5.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6.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分值:100分,其中教材第一部分占5%左右,教材第二部分占35%左右,教材第三部分占40%左右,时事占20%左右(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
3.题型及分数比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分别占40%和60%。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20分)、不定项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包括简要回答题(30分)、探究与实践(15分)、分析说明题(15分)。试题难易比例:难题、中等难度题和容易题的比例大体为0.5:1.5:8.0。
4.组卷:试卷结构简约、合理,根据学科特点处理好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试卷阅读量要控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控制试卷的整体难度。试题的表述形式规范,使用语言简洁、连贯、无歧义,图文匹配,插图准确。不出偏题、怪题,尽量少出纯记忆性试题。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全卷中以热点及其他实际问题为材料载体,以及考查知识跨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将在50%以上,并注意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三、命题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部所明确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2.原则:命题要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既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也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力求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想觉悟的提高情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情况,以及包括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提高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方法:倡导灵活多样的开放式考试方法,注意结合学生平时可能组织或者参与的演讲、辩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试题,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否能够学以致用,以及运用过程中的表现效果及其能否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