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知和行的缺失。教师应当解放思想,积极实践探索,采取搞好课前预习、实施读、练、议、点教学、组织学生互助、抓好课后作业等措施,来弥补教学缺失,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知行
物理难学已司空见惯。一方面是学生“我就是学不会”、“听老师讲也懂,自己一做就错”的无奈;一方面是“讲几遍了咋还不会”的责怪。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对教学环节中“知”与“行”认识的偏差及由此引起的教师大包大揽是最主要原因。
1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1.1物理教学中“知”的缺失存在着以下几种“境界”
我不知道:在学生问题时,当老师反问到某一个很简单的定理或公式时,得到的回答就可能是“我不知道”;一知半解:部分学生,天天也再埋头学习,也记住了一些公式、定律,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说来似乎知道,做来处处乱套;知而无序:知识掌握得不系统,只是一些凌乱知识的堆积,没有形成融会贯通的体系。这就造成有些会,有些不会,联系起来了;只知不做:有部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算可以,但不屑于实践,做题,知与行脱节,造成眼高手低。
1.1“行”的不足
部分学生认为,听懂了就是学会了,把学会与会做等同起来,忽视“行”的环节。教师也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做的权力,以讲代做。常有以下几个层次。
不知不行: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无心去实践,去做题了。知而不行:对基础知识也学懂了,听会了。仅此为止,不去做题,真让其做去了,又不会做,徒有“我也听懂了,怎么不会做”的困惑。时行时停:也有学生,在外因的促使下也做一定的题,但间间断断,不能形成体系,实践的漏洞太大,也难有理想的成绩。浅行辄止:部分学生,也知道“行”的重要,也在做题,但是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题就知难而退,总徘徊在较低的层次。行而无序:也有部分学生,整天辛辛苦苦地做题,但没有头绪,没有做后的反思与总结,也很难达到融会贯通与提高升华的境界。
1.2教师在知与行中的错位
在教学中,学生处于无知的探索中,教师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而我们部分老师只是不辞辛苦地讲,剥夺了学生的时间与思考的主动权。教师只相信“我讲你听”,视学生为容器,硬灌强塞。不相信学生能自学,习惯讲,只管讲,讲满堂,讲了就算完事;学生习惯听,喜欢听,听懂就觉得学会了。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清楚明白,占用了时间;学生听得轻轻愉快,点头称是,不再动脑。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放就忘”。
2.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学习,去感知,去思考,去判断,去实践,去实验,去做题,去犯错,去纠错,去反思,去总结,去提高。学生能读的不讲,能想通的不讲,能讨论解决的不讲,能自己做的不替学生做。
3.搞好预习,提高效率
教师常常抱怨学生懒惰。其实还在于我们缺乏引导,如果我们在每次下课时都对下节课,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明确地给出预习思考题、检测题,把空的要求变成了可操作的学习步骤,学生就会把有形的预习落到实处。并在预习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知。
4.实施读、练、议、点
中学物理教师可以采用读、练、议、点教学法进行教学:
读。一是边读边猜。读前边的,猜后面的,从条件和假设猜观点、结论,揣摩、尝试证明推理过程,然后与书中对照,找出差距;二是边读边写。默写书中精彩的片段,记得的写下来,记不住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下,然后对照课本修正自己;三是边读边联。联想与过去所学哪些知识有牵连,教师还要提示参考内容,以便学生归纳对比,发现规律。四是边读边做,让学生做模型,做实验,绘制图形,以及实地观察,让他们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做中学,对于那些结论性、概念性的东西,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
练。一是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出示课堂练习。这种练习教师自己编制,要坚持问题练习化的原则。把教师想讲的重点、难点、易混点编进去,以练代讲;并减少难度、增加梯度、便于自学。二是课内课外作业分开。课内作业至少要有十五分钟的练习量,而且字体工整,款式合理,卷面整洁,必须当堂完成。教师还要当堂批阅;三是作业量要减下来。作业之道,贵在领悟,要改变超大强度、超大题量、疲于奔命的题海战术,实行分层作业,减少难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品味和感悟。
议。读书和练习中的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可就近与他人商讨,或离开座位找帮教对子求教。议论是学习积极的表现,问题往往在议论中解决。必要时可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点。点,即点拨,就是精益求精地讲。一要明确讲什么。这个问题课前可预测,但主要的是视学生需要临时确定。读不懂、练不成、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才讲。还可以让学会的学生讲,讲对的予以肯定,讲得不完善的,教师可以补充,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再作补充,直到完善。二要讲有目标,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诱导学生探究,最终发现思路和方法——自己摘到桃子。三要讲有对象。针对需要听讲者而讲,允许其他人不听,不搞大统一,不搞表面“服从”。四要对差生开小灶。可以把他们集拢起来,专门解决问题,最好是个别辅导。要点得适当必须三忌:一是用个别学生的问题普遍敲警钟,搞“一讲百应”、“一呼百诺”,这种“不放心”的讲解,实在是干扰学生学习,徒劳无益。二是讲、问不分。讲上半句让学生答下半句。甚至是处处问、随时问,大哄大嗡、废话连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问”,逼着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问”去“答”,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积极性、创造性必然被表面的热闹所压抑。三是主观臆断地讲所谓的重点、难点,过低地估计学生自学的能力。
点拨要适时,可分散可集中,可前可后,教师要因时、因材施教。
5.课后作业,巩固加强
适当的课后作业是必要的,只是量要适量,要有针对性,起到补充、巩固的作用。作业中还可以对前一段的问题进行重现,起到循环出现,加强理解与记忆。课后作业要及时反馈。避免天天布置作业,作后不管不问,会的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形式作业。
6.学生互助,共同提高
无论经过多么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中还会有一定的问题不能解决,一般的补充手段是教师的辅导,这确是一种及时有效的补救办法。但一班几十人、上百人都等老师去辅导,肯定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我们应发现学生的力量,打一场课下辅导的学生战争,让学生辅导学生,在辅导中,双方都是受益者。不会的学会了,会的理解更深刻了。形式上可以采用口头的讨论,可以让课代表组织收集问题,会做的同学进行书面的解答。
只有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做原本应该自己做的事,学生就一定能在主动的探索中发现物理学科的内在规律,打好“知”的基础,练好“行”的本领,打破物理难学的瓶颈,实现物理教与学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