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阅读:51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4 15:41:07
分享到:

演示实验是配合课堂讲授和问题讨论进行的实验,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在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演示:让两个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金属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观察的结果是金属片先落到桌面上。为什么金属片先落到桌面上?直觉告诉学生:因为金属片比纸片重。接着教师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剧烈的思维冲突开始了: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个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怎样?这时教师再拿出抽成真空的钱羽管让一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他学生一定会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
  
  再如,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准备两节新干电池,一个电动势为9V的内电阻较大的蓄电池组,一个伏特表,一个小灯泡,一个单刀双掷电键,若干导线。先用伏特表分别测干电池组的电动势(约3V)和蓄电池组的电动势(约9V),将小灯泡与干电池组并联,学生看到小灯泡发出白光。接着教师叫一个学生上台来,要学生将小灯泡与9V的蓄电池并联,这个学生很犹豫,下面的学生嚷开了:不能连上去,灯泡会烧坏的。”“为什么会烧坏?教师装傻。因为3V的电池就让小灯泡发白光了,连在9V的蓄电池上肯定会烧坏!学生的话似乎很有逻辑呢。烧坏了不要你赔,连上去!学生忐忑不安地将灯泡连在了9V的蓄电池上,结果灯泡不仅没有烧坏,反而比先前还暗一些。学生在下面嘀咕开了:怎么回事?不可能吧!……可想而知,有了上面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加以引导并展开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课题了。
  
  2.利用材料对比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考察角度、思维方式、理解程度、表达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悉心捕捉这些差异并加以整理,往往可以成为生动的对比材料。当这些对比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即使教师引而不发,也可以创设出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上完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后,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质量良莠不齐。做得好的学生能规范操作,正确记录,科学处理数据,做得不好的学生主要有这样一些问题:计时起点的位置定错了。这个实验是用手拉动纸带完成的,纸带上留下的点开始较密集,后来较稀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舍去过于密集的点,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依次确定0、1、2、3等计数点,但少数学生是从点迹稀疏的一端开始确定计数点的,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实验不认真,出现了不应有的错误。测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时,记录的数据有问题。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如果以毫米为单位,小数点后面应该还有一位估计数值,但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没有有效数值的概念。计算出的速度值有的取两位有效数字,有的取三位有效数字,有的取四五位有效数字。画出的速度——时间图像不合理。在画速度——时间图像时,首先要选好标度,才能有效地利用坐标纸提供的空间,但部分学生由于没有选好标度,或没有选好速度的起点值,画出的图像要么只有一小段,要么觉得坐标纸不够用。基于上述问题,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的方式(或用数码相机事先拍下后,用多媒体的形式再现)将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去讨论。这种以对比的方式引发的讨论,实际上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起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效果。
  
  3.利用发散性问题引发的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出发点,通过想象、联想、猜想以及逻辑推理的手段,产生出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物理教学的一定阶段,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提出请你设计一个或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了许多方案: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有的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当五花八门的方案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会感到惊奇:原来测动摩擦因数居然有这么多方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原理,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4.利用习题的变式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变式是指在对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时,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非本质的属性,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过程。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概念的错误。在应用物理知识解答习题过程中,由于学生久已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造成学生分析问题时方法单一,从而步入解题误区。应用变式教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单摆周期公式的运用,可以对问题情境加以变化:一个小球在内径很大的光滑圆弧槽内小角度来回振动;悬挂着的带电小球在匀强电场中小角度摆动等。问题情境的变化实质上是创设了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它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5.利用类比、联想、猜想等思维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多方面的相似性,这是运用类比方法思考新问题的客观基础。康德说:每当理性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导我们前进。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关联的另一个事物,及由此再想起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能够克服事物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广阔的范围内将不同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从而使主体得到新的启示,为顺利解决问题打开突破口。猜想是在掌握少量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猜测性设想的一种科学方法,联想和猜想都是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12
     来源:网络  编辑:xhz2627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