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体会语言文字美

阅读:31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4 13:58:58
分享到: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与之相适应,如今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语文教学的主要阅读活动来看,在新课程理念下已从单一的书面文字阅读,转为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按照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这一工具吸引学生注意的目光,发散学生的智力?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可以说有文字就有美学,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因而,我觉得可以挖掘阅读教学中审美的成分来让学生喜爱上这门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一、转变理解视角,体会美
  1.品析词句,理解鉴赏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品析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尽在眼前之感。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2.创设情境,感受整体美。“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3. 体会人物,享受人性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
  二、转变形式视角,体会美
  1.释放个性,体会自由美。在语文课堂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我感受的学习中体会语文的美。个性的结构很复杂,个性情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试想一堂课中我们听到的都是同一种声音,同一种看法,那无疑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唯唯诺诺之辈,或者是鹦鹉学舌之流,这样的教育是可悲的。在课堂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研读,在阅读活动中还个性以自由,充分展示学生的原生态。
  2.大胆想象,体会表达美。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位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子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
  3.创设情境,体会表演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生动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这些作品都给学生以表演余地和想象空间,为学生展现表演天资、展开创新想象地翅膀,发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创设了很好的条件。处理这一类型的作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其创新精神,让他们自编自导课文的内容。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好胜心,为了表演的更加出色,学生就必须不断地去研究课文,去挖掘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最大程度地创新。
  4.创设条件,体会媒体美。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建构起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艺术形象,会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受课文篇幅和作者观察角度、详略安排的制约,体现在教材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总时相对单薄地、静止不动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其最大的优点便在于为有限的文字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声像结合的画面。在这些极富动感的画面中,许多文学作品中没能包容进去的物象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精彩的动作、神态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原本“静”的文字,变成了“动”的画面,不但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所感知的内容,较课文增添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四季的不同特点,将不同季节的景物在一个画面或一个时段连接着呈现,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