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阅读:22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2 14:03:43
分享到:
一、教学目标:片面化(三重三轻)
  1、 重知识,轻能力。
  2、 重结果,轻过程。
  3、 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打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的旗号,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将语文课切换成其它课(社会课、自然课):《春》描写了春天,所以有关春天的所有一切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宝玉挨打》描写了父亲打儿子,于是关于“棒教”的方方面面也就都可以纳进《宝玉挨打》这篇课文的学习范围;曹冲用了一种发散性思维来称象,于是学曹冲称象的发散思维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这篇文章的内容甚至是主要内容。如果这样,那么,《春》里写得最多的是“天气”,我们就要请一位气象学家来给学生讲气象节气;《宝玉挨打》里写得最多的是“哭”,我们就要请一位医生来给同学们讲“哭”的生理机制;《曹冲称象》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物理原理,即水的浮性,是不是还要请一位物理学家来讲讲有关的物理定律?这样一来,语文课与其它课程还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内容:“丰富”和“歪曲”并存
  1、“丰富”的教学内容。(三个方面)
  ★
     眉毛胡子一把抓。
  ★
     无目的的“拓展”、“迁移”。
  ★
     将语文课堂中的语文等同于社会生活。
  2、“曲解”的教学内容。(几个事例)
  《愚公移山》环保意识;〈荆轲刺秦王〉抗拒秦的统一;〈背影〉违反交通规则。
  三、教学方法:“热闹”与“不当”共生
  1、“热闹”的教法。“小组讨论法”的存在问题:七不、两假、一无。
  2、大而不当的学法指导。
  把语文学法从语文活动中抽象出来,当成学习方法的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讲学习一篇课文的步骤肢解为:认读、理解、分析、筛选、评价等层次。
  四、教学手段:无效化(主要剖析多媒体的运用)
  1、 引用视听材料的随意性。如〈边城〉
  2、 对文本教育的忽视。如〈林黛玉进贾府〉
  3、 图解文意,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阿Q正传〉;
  4、 用多媒体控制教学过程。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5、 起板书的作用。
  6、    其它:“标准答案”的显示,取代了学生的思维;快速闪动的“画面”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不协调的配乐,干扰了学生的阅读。
  五、教学评价:简单化
  1、 评价有失重肯。一律的“好”“真棒”“不错”,是对学生人格的曲意逢迎。
  2、    评价有失全面。一是忽略或回避了对学生不足、不全甚至是错误的答案的评价;二是教师对答案全部包办,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