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堂“动态” 的制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从具体而微的问题、课题、情境等入手的,因而就受到某一问题、课题、情境的制约,在一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由于课堂的生成性而充满了不确定性,谈论的走向、学生认识的偏向、意外分歧的出现,往往会与教师案头备课的预设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调动“备用资源”,巧妙地删枝剔叶,把这些不确定因素转化为课程资源,使课堂之绿树健康成长。
我们不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凭借丰富的课程资源相机而行。特别是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不少语文教师总以为他说了,学生就会说;他讲了,学生就应理解;他念了好文章,学生就能作出优秀作文;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本来就应当是教师引导下的语言操练过程,也就不会利用背景、创设情景、发掘学生现有生活经验,进而将学生引入特定的语言训练场。比如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只不过是备课笔记的复制。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起来热之闹之,却完全是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的,答案都是教师预设好的。但是对许多问题,学生与教师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尽管有些教师能够肯定学生的答案,但不能把学生许多有创意的答案放入多媒体课件,向全体同学展示。结果仍把自己原先设计好的内容、答案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长期如此,学生就不会积极思考,或不愿意发表自己富有个性化的看法,而是消极等待教师的“标准答案”早点展示出来。所以,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在“整合”上下功夫,不仅要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的,要运用充分必要的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学改革融合起来。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用,才能避免多媒体课堂公式化、程式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解放。
具体地说,面对“动态”的课堂,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可以从这些角度考虑:一是从问题的角度看: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二是从课题角度看:可以以当下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包括现代传媒技术所呈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特别是“综合性学习”设计的课题为研究主题,调动、发掘校内外可资利用的资源等。三是从学习情境看:可以从大自然中探求语文学习资源;可以从家庭中发掘语文学习资源;可以从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当然,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同时要处理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知识、智力、能力培养与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关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筑语文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