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总是被认为很难上好,但又有人认为读一读、翻一翻,很好上。在这两种观点中,笔者体会到了两点:一是从文化底蕴的角度,文言文要上得厚重,体现我们文言文的丰富的语言内涵与文化气息;二是从上的方法的角度,文言文要摆脱读读、翻翻的老传统,尽量做到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上得要轻捷、活脱。让文言文教学在厚重与轻捷中前行。
文言文教学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字词教学,笔者感到对于字词教学还是要讲究“字字落实”,提倡由字成词,即把众多的单音节词翻译成又音节或多音节词,并由词串句,形成段篇的整体翻译。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做到“厚重”,要像鲁迅所主张的达到“信”度,不可让只知大概,只知其然,而不知每个字词或意思或用法的“所以然”。同时,要加强对众多文言现象的解释,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等等。另外,要让学生了解众多文言现象中透露出来的文化现象,如“门”与“户”的区别,古人往往非常规范地把单扇的门称为“户”,以区别双扇的门,从中可以分析出家境,如《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家境的贫穷。另外的如“行”、“走”、“奔”等,在意义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如果我们能在文言文教学的翻译这一块上,走“厚重”路线,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积累乃至古代文化的积累,应该是很厚重的。对于课外的文言文,学生能够读懂其意思,并能完成相应的练习。
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们要力争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成就感,在“轻捷”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就拿疏通课文来就吧,我们尽量不要采取“自己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回家又化工夫背”的方式,这样会让学生失去学生文言文的主动性,不能让他们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成功感。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尽量地让学生自己先去翻译,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解惑者”,这样,一节课下来,如果学生能疏通绝大部分,那教师只要讲解其中的几个难点就可以了,那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同时,教师也可以集中力量讲透那些难点。这里,笔者强调尽量不要让学生去参考书本的注释或其它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己去翻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把课文翻通了,还在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回家掌握的时间就省去很多,他们就会学得较为轻松。当然,对于课文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借鉴现代文的好多方法,可以上得更加轻捷、活脱。如设计“当吕蒙遇到仲永会有怎样的对话?”这样的拓展题,都是对文本很好的解读方法。
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断地在“厚重”与“轻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