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提高初中语文复习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

阅读:61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31 15:39:17
分享到:
教学观念制约教学实践,要使复习教学走上高效率的轨道,必须努力改善复习教学的实践。其基本做法可整理为以下几点:
  1.复习目标的确定
  正确地确定复习目标,才能有效地展开复习活动。在制订复习目标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适纲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有《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又有省、市《初中毕业、升学会考考纲》的考试目标。考试目标小于大纲教学目标。而考纲则是试卷命题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应用考纲,并以考试目标为凭借,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的目标。初中语文毕业、升学会考的目标一般分为五大块:一是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它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标点、修辞、常识等知识点。二是现代文阅读,要求以三种文体为材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五个角度(重要词、句的语境含义;段、篇的结构和层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不同文体的主要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检测五种阅读能力(筛选能力、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三是文言文阅读,其目标为理解词义(实词和虚词)、理解句意(翻译重点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段、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写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格式正确。五是听力部分,要求能摘录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能把握段、篇的中心和要点。复习目标则对考试目标作具体的分解、调整。②明确性。复习目标的明确性主要体现在:(1)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即明确学生的知识达成度;(2)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述,即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3)带有一定的具体标准。③层次性。复习目标应实施复习信息的定度控制,也就是对传输的复习信息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进行控制,以达到学生稳定地、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定度过高,则是超纲复习,拔苗助长;定度过低,则不能达到考试要求,也无法与试题吻合,也达不到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如掌握修辞方法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判断是什么修辞方法;二是能指出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三是能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写一段话。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初中复习教学目标应定度到第二层次。
  2.复习内容的选择
  复习内容指的是学生复习训练的材料。复习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复习材料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复习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复习效率的高低。选择复习内容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1)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复习内容是复习目标的具体体现,选择复习内容要受到复习目标的制约,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如省中考纲要中有“理解课本中作注的部分疑难词语”这一考试目标。加强针对性,就要注意“作注”和“疑难”这两个关键词。“作注”限定了词语复习的范围,“疑难”一般是指词的本义与语境中的含义不尽一致(如比喻义、引申义)和有其特定用法的词。如《海燕》中的“翡翠”(比喻义)、《匆匆》中的“徘徊”(引申义)、《春天的脚步》中的“鳞次栉比”(专用于建筑物)等。筛选此类词语作为复习训练材料,增强与考试目标的对应度。二是要针对训练对象(学生)的实际。有些知识和能力学生掌握得较扎实,复习训练时可以淡化,有些知识和能力学生掌握得较薄弱,必须选取相关材料进行强化训练。(2)典型性。复习内容选材的典型性,指的是既要注意到训练材料对知识点的涵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寻求规律,掌握方法。如一组标点符号使用的复习训练材料,应考虑到各种标点的使用情况,尤其要选取学生容易出错的,像陈述句有疑问成分的句末标点、引文中的引号和点号的配合使用等作为训练材料。又如语段的阅读训练,在命题时要力求考虑到结构、内容、写法、语言等多种角度。只要复习材料典型,就能“以一当十”,掌握规律,培养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复习流程的安排
  根据复习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情绪,优化复习训练程序,把复习流程工艺化,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常见的语文总复习有两种方式:一是竖式复习,即按课文、单元为序进行复习。这种一篇课文、一个单元均从语音、词语、标点、修辞、语法、内容、结构、写法等展开复习的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①知识点零碎,缺乏系统性;②与平时教学重复,缺乏新鲜感;③与毕业、升学会考试卷命题思路不一致,缺乏对应性。二是横式复习,即按初中语文知识点为板块进行复习。这种以知识点为“链”,从课内和课外选取相关同质材料实施训练的方式,其特点是:①知识点集中,系统性强,给学生以强刺激;②这种集约式复习打破了平时的单元式教学: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组合,学生具有新鲜感;③与《考纲》中的“考试目标”和中考试卷结构对应,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